马斯克曾多次公开谈论他的人生信条——“第一性原理”(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)。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,在于摒弃一切假设、惯性与权威,从最根本的原点重新拆解问题,找到真正的起点与答案。
他曾讲过一个颇具争议的例子:某天,他的秘书提出加薪请求。马斯克并没有立刻拒绝或答应,而是让她休假两周。结果那两周公司运作如常,他发现自己并不需要这位秘书。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解雇了她。残酷?是的。理性?也同样是的。这件事完美诠释了“第一性原理”——抛开情感与惯例,直指问题本质。
如果我们把这套思考方式应用在当下的国家困境上,结论会令人不安。许多人把国家衰败归咎于政治人物的贪婪与无能,但若从根源追溯,政治人物只是结果,不是原因。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,不是谁坐在上头,而是底下那群“选他们出来的人”。换句话说,问题的根在人民。
愚民的最大悲哀,不在无知,而在自以为聪明。
他们把立场当真理,把情绪当逻辑。
他们听见不同意见时,第一反应不是思考,而是贴标签——“你是哪边的?”、“你是不是反某某?”于是,对话变成对立,理性让位于愤怒。社会也从讨论“对与错”,沦为争论“我这边对”与“你那边错”。更讽刺的是,那些最喜欢喊“团结”的人,往往正是撕裂最深的一群。
另一类愚民则活在恐惧里。他们热爱转发、相信任何危言耸听的消息——今天相信“国家破产”,明天相信“政府垮台”,后天又坚信“若某党执政,族群必亡”。他们盲信“未来的灾难”,却漠视“眼前的崩坏”。物价飙涨、教育退步、极端思想蔓延、反贪腐梦想破碎……这些真实的问题,他们视若无睹。只要有人高喊几句“改革”、“昌明”、“团结”,他们就像被催眠般再次鼓掌、再次感动。
讽刺的是,这群人往往出身社会底层——最需要被政策照顾的一群,却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那群。他们年年期待补贴,届届被口号感动,选后才发现一切依旧。生活依旧艰难,未来依旧渺茫,而他们仍选择相信——因为“希望”比真相更容易让人上瘾。
若以“第一性原理”拆解,一个国家的命运,最终取决于人民的整体素质。愚民越多,社会越退化。政治人物不过是全民智商的映照。当所谓“改革政府”继续旧式玩弄、旧式分化时,也许问题并非他们太虚伪,而是人民太容易感动。
政客不会凭空出现,他们是社会长期纵容的产物。当多数人选择以情绪取代理性、以盲从掩盖无知,真正危险的,不是某个部长的腐败,而是整个人群的麻木。
所以,下次当你咒骂某个政客时,不妨先照照镜子。镜子里那张脸,才是所有问题的起点。
倘若我们真活在一个“愚民横行的年代”,那也许唯一能自救的方式,就是让自己,不要成为其中之一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