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藤鞭底下出孝子”这一观念,在大马过去的华人社会极为普遍。藤鞭被视为纪律与尊重的象征,父母通过体罚来传递“教养”的权威。然而,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藤鞭教育的长期影响远超表面。

研究指出,体罚确实能在短期内抑制错误行为,却无法建立内在道德判断。孩子会学会“怕被打”而非“明白错在哪里”。这种恐惧服从削弱了自我反思能力,进而导致两种极端:逃避与反抗。

Advertisement

上一代人的童年经验印证了这一点。被藤鞭、皮带、甚至甘蔗抽打的记忆,留下的不仅是皮肉之痛,更是一种“被误解”的孤独。当暴力被包装成教育,孩子学到的是:权力可以合理化伤害。

更严重的是,藤鞭教育容易复制暴力循环。心理学称之为“习得性攻击”(learned aggression)——当孩子在惩罚中成长,他们往往在未来的关系中重演加害者角色,把“打”当成表达控制或纠正的手段。这正是校园暴力频发的潜在心理机制之一。

真正有效的管教,建立在“情绪教育”之上。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辨识情绪、表达情绪、并承担行为后果。情绪调节(emotional regulation)能力的培养,比恐惧更能塑造稳定人格。

教育不是惩罚的艺术,而是理解的过程。
藤鞭或许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秩序,却也延续了一个社会的情绪压抑。
当代家庭教育的任务,不是简单地“管”,而是重新学习如何陪伴与倾听

正所言:“一个被理解的孩子,才可能长成懂得理解他人的人。”
而这,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。

上一则新闻女子遭前男友持刀掳走 巧妙发定位求救扔花盆脱险
下一侧新闻离婚不到一年就炫耀新欢 网民:自恋到恶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