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岁少女叶芯嫙的骤逝震撼全国,社会各界陷入悲痛。然而,在这场全民哀悼的氛围中,却出现一幕引发广泛争议的场景——民政党主席刘华才、马华副总会长刘亚强及马华公共服务及投诉部主任张天赐,分别带队前往丧府吊唁,却在灵堂外同样“坐下来”召开记者会。
这一坐,坐出了界线问题:政治人物在公共悲剧中,应该扮演什么角色?慰问与作秀之间的那条分界线,究竟在哪里?
政治人物出席悼念活动,本意或许是表达同理与支持。这样的出席本身无可厚非——它可以是一种姿态,象征政府与人民同悲。然而,“出席”与“登场”之间,往往只隔着一步。
丧礼本应是家属与逝者之间最私密、最沉静的空间,是悲伤的“后台”。政客前往吊唁,理应短暂停留、表达哀悼之意,随即退场。然而,他们的身份天然带有“前台”属性,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放大。
若在吊唁后被媒体“堵访”,临时受访属自然反应,属于被动接受访问,媒体节奏主导。这样的画面尚属“正常采访”。但当政治人物主动设下舞台、安排媒体、坐定召开记者会时,情境的性质就彻底改变了。
当政治人物穿着党服、在灵堂外布置座位、安排讲话顺序,整个画面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政治秀”。此时的焦点,不再是逝者与家属的悲伤,而是镜头前的发言者。
灵堂内的肃穆与灵堂外的闪光灯,形成刺眼的对比。一个本应属于悲痛与安静的空间,转瞬被改造成政治论述的场景。
例如刘华才公开批评政府“只会空谈”,此类发言虽关涉社会议题,却在丧事现场显得格格不入。公众自然会质疑:这是真切的哀悼,还是趁势“蹭热度”?
当公共悲剧被用作政治表演的背景板,真正该被反思的制度、校园与心理议题,反而被掩盖。
政治人物表达关心本是正面行为,但方式决定了格局。若在丧府门口高调召开记者会,喧宾夺主,不仅无法传达真诚的慰问,反而显得功利与造作。
真正的在场,不是站在镜头中央的“C位登场”,而是静静陪伴、事后推动具体改革。
在悲剧面前,最有分量的行动,不是喧哗的发言,而是沉默的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