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——小学二、三年级时,总有一位个子特别高、皮肤油亮还长痘的女同学,看起来比同龄人早熟许多。
没想到多年后再见,她的身高竟与当年几乎一样。医生提醒,这种情况往往是“性早熟”造成的。


🚸什么是性早熟?

医学定义中,女生8岁前、男生9岁前若出现第二性征(如乳房、睪丸发育),就属性早熟。
这类儿童因体内贺尔蒙分泌提早活跃,虽然在小学时看起来“长得快”,但骨骼生长板也会提前关闭,导致成年后反而长不高。

Advertisement


⚠️中枢性早熟最常见

医师指出,性早熟分为“周边型”和“中枢型”。前者多与疾病或外来激素有关,如使用含女性荷尔蒙的化妆品或误食避孕药;
而中枢性则是脑下垂体、下视丘提早启动发育反应所致,部分与家族遗传、脑部创伤有关,但多数无明确病因。


📈男童病例近年激增

临床发现,近3至5年男孩性早熟人数明显增加,尤其集中在10至12岁。医生推测,这与儿童长期接触3C产品、观看成人或暴露画面有关,会刺激内分泌系统。
此外,疫情期间久坐少动、肥胖问题严重,也成为“催化剂”。
专家提醒,甜食和高油食物同样是隐形风险,像番茄酱、肉丸、水饺、烧卖等加工食物,糖分与添加物都可能刺激性早熟。


⏰提早治疗更能长高

若确诊为中枢性早熟,医生会使用性腺激素释放素促进剂(GnRH促进剂)抑制荷尔蒙分泌,让骨板延后关闭。
若在6岁前治疗,平均能多长约10公分
;8岁后介入虽效果有限,仍可增高约4至5公分。
治疗方式以注射为主,每月或每三个月一针,副作用轻微,仅有少数出现针口红肿或“假性月经”,停药半年后会恢复正常。


❌“转骨方”恐害孩子提早封板

医生警告,许多“转骨”、“转大人”配方含激素或中药成分,容易让骨龄超前、提早封板
台湾约九成性早熟个案无明显病因,肥胖与高体脂是主要风险。

专家提醒家长:

  • 若发现女生8岁前、男生9岁前出现发育征兆,应尽快就医;
  • 孩子一年若长高不到4公分,也要特别留意;
  • 平时应减少甜食、高脂饮食,多晒太阳、多运动,避免使用含香精、激素的乳液或药物。
上一则新闻特朗普:台湾不会被“入侵” 中国不想这么做
下一侧新闻男子遭罗厘辗过 下半身撕裂惨死当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