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到了砂拉越,不吃米丁就像没来过。”
这句玩笑,如今几乎成了旅客间的默契。来自西马、新加坡乃至中国的游客,只要一踏上砂拉越土地,第一件事不是拍照,而是点一盘翠绿爽脆的“米丁”(Midin)。
这种生长在湿润丛林边缘的野蕨菜,早已超越一道菜的意义。它象征着砂拉越的味道,也是一种只有当地人才懂的自然馈赠。
游客最爱的吃法,从蒜蓉清炒到峇拉煎炒,再到淋上炸江鱼仔与红葱油的“腌制米丁”,种类五花八门。许多第一次尝到的游客,都忍不住感叹:“西马根本吃不到这种味道!”
在美里经营餐馆多年的业者笑说,米丁几乎是每桌必点,“少了这盘菜,就少了砂拉越的灵魂。”
她坦言,如今米丁早已从家常野菜变成“砂拉越名菜”,不仅登上高级餐馆的菜单,也成了推广本地饮食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标志性符号。
不过,要吃到最新鲜的米丁可没那么简单。它不是种出来的,而是“找”来的。每天清晨,熟悉山林的采摘者背着篮子进林,一路寻找那一丛丛嫩绿的新芽。雨季或节庆时节,野菜更是供不应求,“常常一送到餐馆就被点光,来晚的客人只能望锅兴叹。”
这道野菜不仅养人,也养活了人。许多乡区农民靠每天上山采米丁维持生计,把一捆捆新鲜蕨菜送到巴刹或餐馆,换来稳定的收入。
一盘看似平凡的绿叶菜,其实凝聚了森林的气息与人情的温度。从山林到餐桌,从农人到旅客,米丁成了砂拉越最独特的连接——那是一口能尝到土地、生活与故事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