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槟州马华2025年度代表大会上,场景仿佛时光倒流,所有一切都似曾相识。台上台下依旧是那股熟悉的激昂气氛,基层代表再一次掀起“马华应退出国阵”的浪潮,声音嘹亮,情绪高昂。然而,这首名为《分手快乐》的政治老调,唱了又唱,喊了又喊,终究仍是回声大、回响小。

大会主席台上,魏家祥神情镇定,语气平缓,没有情绪起伏,只留下一句意味不明的回答:“一切都有可能。”当全场高喊“脱离国阵”时,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:“马华目前依然是国阵家庭的一员,并会继续履行自己的责任。”

Advertisement

一句“继续履行责任”,既像承诺,又像推托。它温和得体,却也模糊暧昧。魏家祥的话,既让人听不出拒绝,也找不到承诺,恰如其分地化解了基层的激烈情绪。

事实上,马华离不开国阵,早已不是新闻。问题不在于“想不想”,而是“能不能”。六十多年来,马华与国阵共存共荣,早已在制度中深度绑定。离开国阵,对马华而言,就像是离开氧气一样困难。

马华的政治命脉建立在国阵结构之上。它的政治资源、官位分配、选举支援,全都依附于联盟体系。脱离国阵,不仅意味着失去政治庇护,也象征失去最后一点政治重量。

这并非没有人敢想。只是,任何想象在现实面前都显得无力。过去几十年,马华逐渐被华裔选民抛弃——支持率低迷、代表性下降、议席锐减。上届全国大选,仅剩两席的惨况,就是最冷酷的事实。

而那仅存的两席,也系在国阵的结构上。魏家祥的亚依淡选区,巫裔选民接近六成;黄日昇的丹绒比艾,同样巫裔过半。这些选区的支持基础从来不是“马华选民”,而是“国阵选民”。一旦脱离联盟,选票势必崩盘,政治生命将被终结。

在这样的现实里,退出国阵不再是理想,而是自断后路。马华高层当然明白这一点。身处团结政府体系,他们依旧能分得部分权力与资源——包括全国村长职位、县市议席、政府顾问等。体制的温床,让他们不必担忧寒冬。

高层有官职可保、资源可分;基层有愤怒无处发泄。一个喊“要出”,一个说“再等等”,这样的拉扯已经成为马华的常态。

多年来,马华逐渐演变成一种“结构性依赖”:离不开国阵,却又得不到华社信任;不敢脱离体制,却也难重建民意基础。政治成了一场“不能醒来的梦”,既要显得独立,又不能真走出去。

因此,每年大会的激昂呼声,已成固定节目。喊声越高,现实越冷。高层的回应也早已程式化——模糊、谨慎、留白。

马华的难题,不是“该不该退出”,而是“还能做什么”。他们既失去了主导权,又失去了群众的信任。如今留在国阵,只是延续一口气;若真脱离,连这口气都可能没了。

这就是马华今日的处境:
走,是死;不走,是慢性死亡。
于是他们选择继续唱那首熟悉的老歌——《分手快乐》,但永远唱不到最后一段。

上一则新闻下河救人视频放上网 男子被获救女子检举
下一侧新闻笑着告别世界 男大生患癌症去世后发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