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伊斯兰党再度掀起争议,这次的焦点是——建议马航全面禁酒,改卖煎蕊、玫瑰露、刨冰等本地甜品,理由是“展示大马文化特色”。
这番言论表面看来无关痛痒,甚至带点幽默色彩,但在社交媒体上却引发大量讥讽与忧虑,因为许多人看出,这并非单纯的饮品建议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“文化伊斯兰化”延伸。

若进一步拆解这提案背后的逻辑,它其实延续了伊党一贯的政治手法:以宗教规范包裹文化口号,逐步渗透公共空间。表面上是“文化展示”,实质上是以单一宗教标准取代多元社会的生活方式。

Advertisement

马航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国际航空公司,乘客来自不同国家、种族与宗教背景,其服务理应以专业、尊重与包容为核心,而非被特定信仰主导。伊党所谓“展示大马特色”,实则建立在排他逻辑上:不是扩大选择,而是剔除差异

问题不在“煎蕊”,而在于他们所代表的政治思维——把宗教教义当成国家文化的唯一诠释。在这样的语境里,只有符合伊斯兰规范的事物才被视为“正确文化”,其余皆属“错误”或“该被移除”。这不是“Malaysia Truly Asia”,而更像是“Malaysia Truly PAS”。

事实上,这并非伊党首次对公共空间“开刀”。从音乐节、演唱会、女性服装,到如今的航空服务,他们一再以“道德”与“宗教价值”之名,试探社会底线。
早在几年前,就有伊党国会议员公开批评马航空服员制服“太紧身、不够端庄”,甚至提议重新设计“符合伊斯兰价值观”的款式。

这种策略被形容为“温水煮青蛙式伊斯兰化”——每次都以看似无害的倡议出现,却在潜移默化中让公众逐渐接受“宗教优先”的治理逻辑。
当“机上禁酒”被社会合理化后,下一步或许就会是“制服应更端庄”、“航班暂停服务以配合祈祷时间”,甚至“机舱不宜播放音乐”。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改变,都在缩小公共空间的多元包容。

行动党国会议员瑟丽娜(Syerleena Abdul Rashid)就指出,马航目前已在航班服务上采取平衡政策——凡三小时内航程已不再供应酒精饮品,以兼顾穆斯林乘客感受与国际旅客需求。
她警告,若全面禁酒,不仅损害国家包容形象,更可能让马航失去国际竞争力。
“真正的信仰力量,不是用限制去证明,而是用理解去领导。”她强调。

一个多元的马来西亚,不能以任何单一宗教的教义作为公共政策的基准。
若“生活方式伊斯兰化”持续向教育、商业、艺术、旅游甚至航空业蔓延,最终侵蚀的将是马来西亚赖以自豪的多元根基
我们当然尊重信仰,但更应守护一个所有人都能呼吸的公共空间——
因为,那才是真正的大马特色。

上一则新闻气象局发布最天气预警 多地将出现雷雨及强风
下一侧新闻还没红前签约破局原因揭秘  林志玲被指“演技一般”靠包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