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最新的2026年财政预算案中,首相安华宣布一项备受争议的措施:国家高等教育基金局(PTPTN)将重新恢复对长期拖欠学贷者的“出国禁令”。消息一出,社会反应两极——一部分人拍手叫好,认为政府终于对“欠债不还”的人强硬起来;另一部分人则质疑,这是否是政府财务紧绷下的无奈之举。

根据高教部的说明,此次被列入黑名单的群体主要有两类:一是拖欠贷款超过五年且月入高于6000令吉者;二是长期在海外工作却从未偿还的借款人。统计显示,全国约有40万人未曾归还任何款项,累计欠债高达50亿令吉,其中不少人毕业十多年仍“装作遗忘”。

Advertisement

PTPTN原意是扶助寒门子弟完成学业,如今却被滥用为“借钱不用还”的便利工具。许多借款人毕业后生活稳定,却优先购车、换手机、旅游消费,却不愿履行还款义务。这种“赖账文化”逐渐被合理化,导致制度信任被侵蚀,最终令真正需要教育援助的学生受害。

事实上,PTPTN的危机不在制度,而在人心。社会普遍形成一种侥幸心理——“反正政府不会追得太紧”、“欠一点没关系”。久而久之,“诚信”这两个字被遗忘。如今政府重启出境限制,虽然是被动之举,但至少释放出一个信号:国家不再纵容长期拖欠者。

然而,若改革仅限于针对高收入或海外群体,这样的措施恐怕难以根治问题。更有效的做法,应该是建立自动化的还款制度——例如直接从薪资中按比例扣除,哪怕每月几十令吉,也能培养责任意识。

同时,政府也应将还款纪录纳入信用体系,与购屋贷款或信贷评分挂钩,让“欠债不还”的代价不只是不能出国,而是影响整个人生规划。

由于PTPTN资金紧张,政府近年已逐步削减原有的激励措施,例如取消了私立大学一等荣誉毕业生的学贷豁免政策。这一调整本身,就反映了教育基金的压力正在加剧。

若继续放任“拿了就不还”的现象蔓延,最终受害的不是政府,而是下一代。教育贷款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诚信文化的建立,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恐吓。

政府必须摆脱“怕失选票”的包袱,真正恢复制度的公信力。教育贷款不是津贴,也不是福利,而是一种信任契约。社会若连“借钱该还”都无法坚守,再多的改革计划,也只是空谈。

上一则新闻政府推出房贷担保计划 助没固定收入的人申请房贷
下一侧新闻司机加油竟然忘拔油枪 一脚油门拖倒整台油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