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今的马来西亚,没有哪个家庭能逃得过一项越来越沉重的开销——保险。过去,保险被视为可有可无的“安全保障”;如今,它已变成家庭预算中不可省略的一笔“生存税”。因为我们都明白,一旦生病,医院的大门就像通往深渊——进去容易,出来时不仅虚弱,还可能倾家荡产。
我至今记得,两年前先生因肾结石入院开刀,两次手术后账单高达7万令吉。虽然保险公司承担了费用,但那张账单仍让我震惊——不是因为负担不起,而是因为医疗费用早已脱离常理。若没有保险,这7万令吉足以压垮一个中产家庭的半年收入。我的朋友B,一名跨国公司经理,也在一次胆结石手术后被账单狠狠教训。手术与住院花费四万令吉,公司保险只赔一半,他自掏腰包两万多。他苦笑说,一场病,花的钱都能买辆车。这句话,也许正是马来西亚医疗现实的缩影:生病比买车还贵。
根据马来西亚医学协会的数据,心脏支架手术费用介于六万至十万令吉之间,癌症免疫疗法或标靶药物更可能每年花费数十万。与此同时,保险公司保费年年上涨,理由是“医疗通胀”、“药物成本上升”、“科技更先进”。但人民的薪资涨了吗?医疗成本的压力,最终被平均转嫁给所有投保人,即使从未索赔,也得承担涨价的代价。结果是,不买保险的人担心病倒会破产;买保险的人则被保费压得喘不过气。保险已从“保障”变成“绑架”,人民被迫在“交保费”与“冒风险”之间做选择。
更根本的问题在于,政府逐渐退场,人民被迫购买“安全感”。在一个健全的社会,公共医疗应是最基本的保障,而不是让人民“逼不得已”去投靠保险公司。如今,公立医院资源匮乏、排期漫长,若想在合理时间接受治疗,只能去私人医院。私人医院收费高得离谱,逼得中产家庭不得不“投保求生”。这已形成恶性循环:政府缺位、保险登场、人民埋单。
保险能救命,但也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——为什么现代社会必须靠私人保险来弥补公共医疗的缺口?医疗保障不该是奢侈品,而是公民的基本权利。当病人被账单逼到走投无路,当家庭因保费上涨而苦不堪言,我们必须追问:究竟是医疗体系太贪婪,还是政府太沉默?
保险本身没有错,但一个社会若让人民靠缴保费来换取生存底气,那才是真正的病态。医疗体系的失衡,让保险变成全民焦虑的来源。我们当然该有医疗保障,但不能让“买保险”成为活在这个国家的必修课。保险的本意是分担风险,而不是制造恐惧。当政府不愿改革医疗制度、放任医疗通胀继续侵蚀人民生活时,再多的保险也只是止痛药,治不了制度的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