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警告,随着“红药丸”(Red Pill)与“阿尔法男”(Alpha Male)等极端男性主义内容在马来西亚青少年之间迅速蔓延,再加上心理健康问题长期被忽视、家庭冲突日益加剧,校园暴力正以令人忧虑的速度上升。
犯罪学专家R.帕尼尔指出,这些思想往往由网红如安德鲁·泰特(Andrew Tate)等人推动,鼓吹男性支配、贬低女性与压抑情感的观念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。
“尤其是那些感到无助或缺乏安全感的年轻男孩,他们极容易被这种‘强者崇拜’文化吸引,进而模仿甚至付诸行动。”
他在接受《光芒日报》访问时表示,这类意识形态助长了校园霸凌、厌女言论及“暴力等于力量”的错误信念。
“老师反映,越来越多男学生在课堂上公开引用这些说法,对女同学表现出明显的不尊重。”
“红药丸”原意出自电影《黑客帝国》,象征“看清现实的真相”,但在男性社群中却被扭曲为“觉醒看穿女性真面目”的论调;而“阿尔法男”则被塑造成无所不能、掌控一切的理想男性典范,成为这些社群崇拜的对象。
缺乏辅导与家庭裂痕推高风险
R.帕尼尔指出,校园暴力的恶化是多重社会问题交织的结果。
“许多学校没有足够的辅导员,也缺乏帮助学生处理情绪与心理压力的机制。”
他补充,家庭暴力、父母离异与情感疏离等问题,同样会在孩子身上反映为攻击性行为。
他批评教育体系对这些警讯反应迟缓:“往往等到事情闹大了才开始重视。”同时,社交媒体让暴力行为被“美化”与“正常化”。
“学生之间的打架影片在网上疯传,甚至被点赞、转发,这无形中让暴力变成一种可以博取关注的表演。”
他强调,教育部必须主动应对,而不是在悲剧发生后才亡羊补牢。“有的学校一名辅导员要照顾上千名学生,根本力不从心。”
他呼吁政府加强监管网络平台,推出情绪管理与性别尊重教育课程,同时培训教师与家长识别学生的心理困扰征兆。
家长缺席加剧问题
心理学家兼犯罪学家葛妮莎则指出,社交媒体并非唯一的祸源,“它只是工具,真正决定孩子行为的,是家庭环境、学校文化与社会氛围。”
她感叹,家长参与度普遍不足,“连家教协会(PIBG)开会,父母都不出席,尤其是父亲。如果家长都不愿参与,又怎么教育孩子?”
她建议恢复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,从根本上重建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。
“要减少校园暴力,必须理解施暴者的心理机制——暴力往往是情感压抑与错误认知的结果。”
暴力学习与模仿效应
另一名犯罪学家娜迪阿莎莱妮指出,校园暴力并非新现象,只是随着媒体关注与案件严重性增加,问题被放大。
“大量接触宣扬支配、攻击性的内容,会让孩子通过模仿学习,逐渐认为敌意是正常反应。”
她强调,孩子的行为往往映射家庭价值观,父母是他们最早的榜样。“如果家庭环境缺乏共情与界限,孩子在面对冲突时自然会以暴力回应。”
她呼吁学校与家长携手,建立平衡的教育体系,让学生明白责任与后果。“过度保护的制度只会让他们以为,做错事也能逃避惩罚。”
多位专家一致认为,校园暴力不是个别事件,而是社会结构、家庭教育与网络文化的综合反映——唯有教育、监管与心理辅导同步推进,才能防止下一场悲剧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