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活成本节节攀升、通胀压力持续加剧的背景下,雪隆区多所独立中学(独中)正面临财政吃紧的困境。为维持运作与教学品质,超过一半的独中决定自明年起调整学杂费,以应对不断上涨的营运成本。
根据《大都会》社区报记者调查,雪隆八大独中当中,有五所学校——吉隆坡中华独中、循人中学、尊孔独中、巴生滨华独中及兴华中学——已确认将在2026学年调涨学杂费;而坤成中学、巴生中华独中及光华独中则暂不调整。
财务赤字逼近300万令吉
多名受访的校长与董事长透露,通胀推高了校务开支,包括教师薪资、校舍维修、设备添购与水电账单等项目,导致“入不敷出”成为常态。
“若以现有收费计算,每年仍有超过300万令吉的资金缺口。若不调涨学杂费,只能依赖董事部拨款和社会热心人士捐助来维持学校运作。”
有校方指出,独中每名学生每年所需费用至少应达7000至8000令吉,才能勉强达到收支平衡。“目前董事部仍需为每名学生补贴约1000令吉,才能弥补不足。”
尽管如此,校方强调,独中的收费仍远低于国际学校,性价比更高。“家长们普遍理解学校的处境,明白在通货膨胀环境下,合理调整是维持教育品质的必要措施。”
平衡财务与教育使命
以其中一所计划涨价的独中为例,校方表示明年学杂费将整体上调约6%至7%。
“以初中一为例,今年收费为6410令吉,明年将调至6900令吉。我们在疫情期间连续两年未调整学费,今年虽已调整过一次,但财务仍未恢复平衡。”
校方指出,调整学费的同时,仍坚持“不让任何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”的原则。
“凡属实有经济困难者,我们都会提供奖助学金援助。教育公平是我们的底线。”
通胀推高成本 调整势在必行
多位独中董事长指出,通胀已影响从纸张、书籍印刷到水电维修等各个层面。
“我们不希望频繁涨价,但若不开源节流,学校无法维持高质量教学与良好硬件环境。学杂费与通胀成正比调整,是无法回避的现实。”
他们也强调,学校将通过联邦与州政府拨款、校内食堂及礼堂租赁收入等方式,尽可能弥补赤字,确保财务稳定运作。
教师待遇与校园发展并重
有校方透露,适逢学校120周年校庆,活动经费与教师待遇调整也推高了整体预算。
“物价都涨了,老师的待遇也该相应调整。我们希望藉此提升教师士气,同时推动校园软硬体升级。”
目前该校的学费与杂费将分开计算,月费从原本的580令吉调整为630令吉,其中50令吉的涨幅主要来自杂费部分。
“其实过去家长觉得学费高,是因为我们把学杂费合并计算。现在拆分后更加透明。”
奖助学金维系教育公平
尽管学费上涨,多数独中仍持续提供奖助学金计划,以保障清寒子弟受教权。
“我们每年通过社会善款发放超过50万令吉助学金,受惠学生约100至200人,占学生总数约7%至8%。我们希望‘一个都不能少’,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心就读。”
面对百物飞涨的现实,独中界普遍认为,学费调整虽无奈,却是保障教学质量与永续发展的必要一步。正如一位校长所言:“独中不是盈利机构,我们调高学费,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为了活下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