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金价在15日首次突破每盎司4200美元大关后,16日继续攀升,再度刷新历史纪录。而随着金价高企,意大利也因庞大的黄金储备成为这波涨势的最大受益者之一。
自21世纪以来,黄金表现已全面超越股市,凸显全球通胀阴影与地缘政治动荡推动避险资产需求。
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,截至去年底,黄金占意大利官方储备的比重高达近75%,远高于欧元区平均的66.5%。目前,意大利央行持有2452吨黄金,市值约3000亿美元,全球排名第三,仅次于美国与德国。
尽管意大利债务高达3兆欧元,仍不乏要求央行出售黄金以偿债的声音,但当局始终坚守底线,坚持“黄金不可动”。
据外媒报道,意大利与黄金的关系源远流长。早在古罗马前的伊特鲁里亚时代,当地工匠已掌握精湛的镶金技艺;凯撒大帝时期发行的奥里乌斯金币确立了罗马帝国的货币基础;中世纪佛罗伦萨发行的“弗罗林金币”更成为欧洲通行货币,相当于今日的美元。漫长的历史让黄金在意大利社会中象征稳定、财富与荣耀。
现代意大利对黄金的执着源自二战的教训。纳粹德国在法西斯政权协助下掠夺意大利约120吨黄金,战后仅剩20吨。
战后“经济奇迹”时期,随着出口腾飞,意大利重建国力,并将部分美元外汇转为黄金储备。到1960年,黄金储量已增至1400吨,其中包括1958年追回的被掠黄金的四分之三。
1970年代石油危机与政治动荡席卷全球,各国央行纷纷增持黄金避险。意大利央行当时以4万根金条作抵押,向德国联邦银行借得20亿美元度过危机,却始终未出售任何黄金。即便在2008年欧债危机爆发时,意大利也未动用一分黄金。
博科尼大学院长卡塞利(Stefano Caselli)指出:“意大利当年的坚守,如今被证明是明智的。世界再次进入秩序重组与价格飙升的时代,在稳定币与加密货币崛起之际,央行持有的黄金,反而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资产。他们不卖黄金,是正确的选择。”
目前,约1100吨黄金储存在意大利央行位于罗马科克宫总部的地下金库,距离古罗马竞技场仅几步之遥;其余黄金主要存放在美国,少量保存在英国与瑞士。
这座地下金库被称为“圣器室”,象征这些金砖在意大利人心中无可替代的神圣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