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相署(法律及体制改革事务)副部长古拉指出,政府正加速推进《2025年反霸凌法案》的草拟进程,并透过全国公听会广泛收集公众意见,以确保法案更具实效与包容性。
他表示,砂拉越场次是全国第10场,吸引近700名民众参与,显示社会大众对校园霸凌课题的高度关注。
在记者会上,古拉强调,家庭教育才是防止霸凌的第一道防线,父母不应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。
“很多家长认为,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,一切就交由老师处理,但孩子最初的品格教育来自家庭。父母的态度、语言与榜样,决定孩子是否懂得尊重他人。”
体罚应“为教不为伤”
针对近期社会上再度热议的“体罚教育”,古拉认为可公开讨论,但必须以理性方式进行。目前教育部仍允许“教育性体罚”,但需严格遵守既定标准作业程序(SOP)。
“体罚若出于教导目的,并在适当场合与方式下进行,是教育的一部分。但若带有情绪或侮辱成分,那就已越界。藤条应是‘为教而打’,而非‘为伤而打’。”
他也指出,许多校园霸凌行为往往从“迎新活动”(orientasi)开始,被错误地视为“传统”或“玩笑文化”。
“有家长反映,孩子在入学第一天就被学长欺负——这类‘仪式化霸凌’绝不能再被合理化。新法将增设条文,严禁以迎新之名进行任何形式的恐吓或欺凌。”
古拉补充说,政府将要求所有教育机构设立明确的反霸凌应对机制与辅导体系,确保任何霸凌事件都能被及时处理,而非被掩盖或淡化。
另一方面,教育部普通学校学生事务管理科副主任希鲁丁受访时也强调,教师并非被全面禁止使用藤条,但必须严格依SOP行事。
“教师不得在公众场合以羞辱方式体罚学生,也不能使用过度力道。体罚若有必要,必须以教育为出发点,而非情绪发泄。”
至于近期两名槟城教师因在纪律室以藤条鞭学生而被控上庭的案件,希鲁丁仅表示案件仍处于司法程序,不便评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