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最近常觉得嘴巴干,不一定只是“上火”或天气热,可能是身体在发出健康警讯。营养与功能医学专家刘博仁提醒,口干除了与喝水不足或环境干燥有关,还可能与疾病或药物副作用有关,甚至是自体免疫疾病的早期征兆。
刘博仁指出,造成嘴巴干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三类。
第一是水分不足或环境过干。若长时间待在冷气房、讲话多又喝水少,唾液分泌自然减少。此时只要补充足够的水分、多吃含水蔬果,并减少咖啡、茶及酒精饮料的摄取,通常能明显改善。
第二是用嘴呼吸的习惯。有鼻塞、过敏性鼻炎或打呼问题的人,常在睡觉时张嘴呼吸,早上起床后会感到喉咙与口腔干燥。若这种情况频繁出现,应治疗鼻部问题并调整睡眠姿势。
第三是药物副作用。许多药物都会影响唾液腺分泌,例如降压药、抗忧郁药、抗组织胺与止痛药等。若口干症状严重,可与医生讨论是否调整药物或剂量。
他进一步指出,如果除了口干,还伴随眼睛干涩、异物感、关节僵硬或疲倦,就要警惕可能是「干燥症候群」。这种自体免疫疾病会让身体误攻击自身的唾液腺与泪腺,使分泌功能下降,进而造成长期口干与眼干。此外,糖尿病、甲状腺功能异常、长期压力或焦虑,也会干扰体内水分与代谢平衡,导致类似症状。
刘博仁建议,维持体内良好的水分与电解质平衡,是预防口干的第一步。一般人每日饮水量可依体重计算——每公斤约需30毫升水。除了多喝水,也可摄取富含Omega-3脂肪酸及维生素B群的食物,有助于黏膜修复与腺体功能恢复。平日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,规律作息、充足睡眠、减轻压力,才能让身体维持正常分泌功能。
他提醒,若口干持续超过三周,或合并眼干、关节痛、全身疲倦等症状,不应轻忽,也不要只靠“多喝水”应付,而应尽早就医,排除潜在的免疫系统、内分泌或代谢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