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岁男生刺死16岁学姐的命案,再次让人不得不正视一个令人心寒的现实——校园暴力与情绪教育的失衡,早已成为潜伏在社会深处的定时炸弹。
每当类似悲剧发生,新闻里总会出现熟悉的四个字:“情绪失控”。但问题是,这样的“失控”从何而来?一个少年,是在几天、几个月,还是在整个成长过程中,一点一滴地被压垮?
这不是单一的杀意,而是长期的沉默。我们一再忽视孩子在情感教育上的空白,却期望他们在压力与拒绝中能保持理智。于是,爱被误解为占有,拒绝被视为羞辱;情绪缺乏出口,终在一瞬间爆裂。
这并非第一次。2002年,吉隆坡文良港,一名12岁男孩因情绪冲动刺死了11岁女童。当年法院判他“终身羁押”,但因法律漏洞,五年后他被释放。律师公会痛批制度失灵,律师卡巴星警告若不修法,“类似悲剧终将重演”。二十多年后,这句话不幸应验。
社会在事后忙着寻找替罪羊——怪学校、怪老师、怪父母,却始终没有回答最根本的问题:为什么我们的孩子,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痛苦?
学校辅导员人手不足,家长避谈心理健康,社会舆论却一味高喊“成绩至上”。我们教孩子如何赢,却没教他们如何输;教他们竞争,却没教他们理解。
那位12岁少年在被捕后对老师说:“老师,对不起,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样做。”这句话听来冰冷,其实是无助。因为在他成长的环境中,从未有人教他如何面对“被拒绝”。
如今,校门口又染上鲜血。二十年过去,我们依然困在同一片迷雾里。情绪教育仍被忽略,校园安全只在出事后讨论,孩子的心理困境依旧无人倾听。
法庭或许能判他有罪,但社会的集体冷漠,早已在他心里宣判了一次死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