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接连发生的校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事件,尤其是万达镇国中14岁男生刺死16岁学姐的命案,震惊全国,也引发了家长与社会各界对校园安全的深切忧虑。人们纷纷质疑:大马的校园,是否已不再是孩子们安心学习与成长的地方?

尽管教育部已承诺全面检讨校园安全机制,但专家指出,这类事件的根源远不止学生个人行为,而是家庭功能、校园环境及教育体系三者失衡所导致的社会性问题。

Advertisement

森美兰波德申中华中学校长张永庆在接受本地媒体《东方日报》访问时指出,社会应理性看待校园悲剧,理解教育从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,而是家庭、学校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“当校园发生恶性事件,外界容易把责任完全推向学校。我们教育工作者当然有责任,但青少年问题的形成,是结构性的。”

他强调,父母必须积极陪伴正在心理发育阶段的孩子,帮助他们处理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同、人际矛盾与课业压力,而不是把教育责任完全交给学校。

张永庆指出,青少年尚未具备成熟的情绪控制力,当面对拒绝、羞辱或失落时,若缺乏心理疏导与情感支持,便容易以极端行为回应。他呼吁社会机构与辅导组织介入,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援,防止他们情绪失控或走向犯罪。

张永庆提到,近期马六甲校园性侵事件显示,部分青少年在情绪与社会认知方面存在严重偏差,倾向以暴力或网络散播影像方式发泄愤怒,反映教育体系在情绪管理及同理心培养上的不足。

他认为,校园无法单独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,必须由政府、社福组织与教育单位共同推动,包括强化性教育与法治教育,让学生懂得尊重、界限与后果。

他也提到,早前爆发的“校园MeToo”事件,已敲响教育界警钟。为此,马来西亚华社辅导协会设立了校园性暴力投报专线,让曾遭受不当行为的学生或毕业生能在学校与家庭体系外,透过第三方平台寻求协助与申诉。

张永庆进一步建议,教育部应设立系统化机制,定期举办性教育与法律讲座,强化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。他强调反对体罚制度,但主张建立非暴力行为引导机制,让教师能以心理辅导与沟通取代惩戒。

“我们不应以惩罚来控制学生,而是以理解与引导帮助他们成长。”

根据“教育三角理论”(Education Triangle Model),家庭、学校与教育制度三者若无法形成稳定支持结构,孩子便会在成长中失去方向。缺乏父母陪伴,无法在家中建立价值观与情绪安全感;若学校又欠缺心理辅导资源,孩子便更容易陷入孤立与压力。

尽管多数学校设有辅导处,但张永庆坦言,全国面对辅导教师短缺、专业水准不一的问题。按教育部标准,每校应至少有一名具备专业资格的辅导老师,但现实中,许多辅导员还须兼顾教学与行政任务,无法专注学生心理辅导。

他建议教育部与董事会应提升辅导老师的专业地位,减少非核心负担,让他们能更有效地建立信任关系。“当学生愿意主动倾诉,辅导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。”

他补充,校方除了强化辅导关系,也已结合科技手段提升校园安全,如安装闭路电视监控、设立紧急应对流程、封锁事发现场、安抚学生情绪与通知家属等,确保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处置。

“真正的校园安全,不只是铁门与监控,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关心与被理解。”

张永庆总结指出,唯有家庭温度、师长关怀与制度保障三者并行,才能让教育体系回归初心,让校园重新成为值得信任与安全的成长空间。

上一则新闻猫偷吃包子馅 员工竟照做不丢
下一侧新闻校方突击检查学生 手机惊见“不雅内容” “违禁品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