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兰莪一所中学于10月14日发生骇人命案,一名16岁女学生在校内女厕被发现遇害,行凶者竟是同校仅14岁的男生。案件仍在调查,但无论背后的原因是情感矛盾、被拒后的冲动,还是心理问题失控,真正的问题或许不在于“他为什么动手”,而在于“为什么没有人察觉他早已陷入崩溃的边缘”。

这起事件震撼全国,却也揭露出一个被忽视已久的事实——我们的孩子在情绪教育上,几乎是被遗忘的一代。如果社会继续忽略他们的内在世界,类似的悲剧或许还会重演。

Advertisement

如今的青少年大多活在网络世界里,从小习惯用社交平台表达情绪,却未学会如何整理与消化。网络的氛围常常把一段失恋、一句争执,渲染成“羞辱”与“背叛”;他们被灌输要强、要赢、要不被轻视的观念,却没人告诉他们,难过、失败或被拒绝,其实并不可耻。虚拟世界让情绪被放大,却没有人教他们如何放下。当他们把网络里的冲动带进现实,后果往往是一场无法回头的悲剧。

在网络上,情绪可以删除、账号可以封锁,但现实没有撤回键。一个学会了“即时反击”的孩子,很可能不懂,现实中的报复会让人失去未来。

许多家长相信“安静就是乖”,却忘了有些孩子的沉默其实是在呼救。他们不顶嘴、不反抗,不代表没事,而是认为“说了也没人懂”。当老师和家长把“听话”视为安全的信号,那些隐藏的情绪就被掩盖。最终,所有压抑的痛苦都成了无声的警报。真正危险的,往往不是叛逆的孩子,而是那个默默承受、无人察觉的孩子。

学校里,学生被要求守纪律、拼成绩,却几乎没人教他们如何面对愤怒、失落与恐惧。当孩子情绪失控时,学校的反应往往是处分与记过,而不是一句温柔的关心。青春期的情绪像潮水,只需一点理解与引导,就能让他们重新平静。然而,太多孩子在崩溃前,从未遇到那个愿意倾听的大人。

一场校园命案,不该只是新闻标题。社会、学校与家庭都必须重新学习,让孩子懂得识别情绪、表达情绪、处理情绪。让他们明白,失落并不可怕,被拒绝也不代表失败。真正的教育,不只是传授知识,而是教人如何面对自己。

最可怕的,从来不是“他为什么杀人”,而是我们从未教他们如何不被情绪吞噬。每一次悲剧,都不该只是惋惜的终点,而该成为我们重新教育下一代的起点。

上一则新闻“我必须这样做才能释怀” 家长献花悼念16岁受害女
下一侧新闻警方将与MCMC合作 删除校园命案网传照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