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2月,中、缅、泰三国联合突击缅甸边境诈骗园区后,大批被困人员获救。其中一名来自中国云南的25岁男子孙先生接受《法新社》专访时,详细讲述了自己被多次转卖、长期遭虐的经历,揭露这些诈骗中心内部存在“以能力分工”的制度化剥削体系。

孙先生是一名手指有残疾的农村青年,因为无法快速打字,被视为“效率低下”,在多个诈骗中心间被反复买卖,只能从事低层杂务。他回忆道:“几乎每个人都被打过,不是因为想逃跑,就是因为完不成任务。电棍、皮鞭……没人能躲过。”园区四周设有铁丝网、高塔与全副武装的守卫,“根本没有逃跑的可能”,直到2月份的跨国扫荡行动中,他才与5400多名中国人一同被解救。

Advertisement

被骗入境、连环卖身
孙先生说,他原本只是想找份工作养家糊口。家中已有一个孩子,第二个孩子即将出生,为了赚取更多收入,他听信“到泰国帮忙做中国商品网销”的说法,于去年6月离乡外出。没想到刚抵达泰国边境城市湄索,便遭人绑架,被押过河送往缅甸妙瓦底——诈骗中心的集中地。
“我吓坏了,一直下跪求他们放我走,”孙先生回忆,“但没人理我。”

抵达后,他被带到一个民兵营地,以约65万泰铢(约8.4万令吉)的价格卖给诈骗集团。由于打字慢、业绩差,他不断遭监管人员辱骂殴打,并多次被转卖至其他诈骗园区。

冷酷分工、残酷管控
《法新社》证实,在他被救出前的最后一个诈骗园区,他的“工作”是以假身份向美国受害者发讯息,一旦成功诱骗到目标,再移交给更熟练的“话术专员”接手电话沟通。
多位专家指出,诈骗中心普遍按照人员“诈骗能力”进行岗位划分,甚至提供详细的“诱导脚本”与“应答手册”,将诈骗流程工业化。

《法新社》取得的一份园区内部“工作合同”显示,员工不得闲聊或离岗,管理层被授权对违规者进行“教育”——实际上是电击、殴打与禁食等体罚。

精神崩溃与绝望求生
在被救出前的数周,孙先生几乎陷入绝望:“我每天都在想,要不要干脆死掉算了。”

他被遣返回中国后,记者在其偏远的云南小村见到他。他说,虽然重获自由,但噩梦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。

“受害者”还是“嫌疑人”?
令人震惊的是,中国当局对部分获救人员并未完全视为受害者,而是以“非法入境”“涉诈嫌疑”为由进行调查,认为他们“明知风险仍自愿前往缅甸”。

《法新社》核实了孙先生叙述的大部分细节,并向多名了解诈骗园区运作的专家求证。然而,由于泰国当局拒绝提供资料、而中方官员又持续监视记者行动,使得对孙先生的进一步采访受到严重干扰。

上一则新闻男星官宣二婚破裂 与小19岁妻离婚
下一侧新闻中学校园命案 14岁华裔嫌犯疑因爱生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