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讨色情内容的影响,关键在于观看者的心智成熟度与性知识水平。一个能清晰区分虚拟与现实、拥有稳固价值观的成年人,不太可能仅因接触色情内容就轻易动摇其根本信念。即使某人因此改变了对性的看法,在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,我们是否有权力强制禁止他们的观看行为?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伦理问题。

日前,伊斯兰党妇女组主席努丽达在第65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引发关注。她援引数据指出,约三至四成的马来西亚人每周接触色情内容,并特别强调18至34岁女性群体中,高达84%通过智能手机观看,使马来西亚在此类统计中位居前列。她直言,这种趋势对年轻穆斯林女性的价值观构成了严峻挑战。

Advertisement

然而,令人费解的是,为什么努丽达的批评焦点集中在女性身上?现实中,使用手机观看色情内容的群体显然不只限于女性。难道男性观看色情片是“理所当然”或可被默认的行为,而女性的行为就成了破坏“贤良淑德”传统价值观的罪魁祸首?

这种选择性关注,恰恰暴露了一种深植于父权社会的保守思维。即使身为女性领袖,她似乎仍未能挣脱以男性为主导、男尊女卑的框架,倾向于将道德责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担不成比例地压在女性肩上。仿佛只有女性恪守伦理准则,才能保障伊斯兰社会与家庭制度的根基不被动摇。

事实上,维护社会与家庭的和谐稳定是两性的共同责任。难道只有女性的行为会危及社会道德?男性如果实施乱伦、性侵未成年人,甚至迎娶幼童等行为,难道就不会从根本上动摇家庭和社会的伦理基础吗?

对成年女性而言,在私人空间、未涉及未成年人或非法内容的前提下观看色情片,本应属于个人选择范畴,不应被过度渲染为社会问题。此外,衡量一个社会或家庭制度的稳固程度,不能单凭“是否观看色情内容”这单一指标,而必须结合社会变迁、网络发展趋势、以及性别平等进步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。单纯的禁令,只会是治标不治本。

努丽达必须正视网络趋势的不可逆转性。即便政府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(MCMC)加强审查,人们仍能通过“翻墙”等手段获取信息。与其耗费资源去推行注定徒劳的禁令,不如通过普及教育来提升公众的网络素养,并在性教育中注入科学、正确的性知识,帮助人们建立辨别真实与虚构的能力,从而形成健康、理性的价值观。

批评女性观看色情内容,实质上是对女性性自主权的压制,迫使女性对自身的欲望感到羞耻,以此来限制她们的性表达和自我认同,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传统的父权结构和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。一个健康的社会发展,不应聚焦于能否杜绝“看色情片”,而在于能否以平等和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性。当女性的欲望和选择被允许坦诚面对时,真正的自由与思考才得以实现。

上一则新闻23岁女遭多人轮流侵犯 官员:她为何半夜12点多外出
下一侧新闻2女子公然在马路中间聊天 网民:能活到今天,真是奇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