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主行动党政治教育主任兼怡保东区国会议员李存孝指出,在昌明大马团结政府的领导下,华小首次被纳入大马五年计划及滚动建设计划,这标志着华校建设正式迈入制度化与体制化阶段,是华教百年来的重要里程碑。

“建华小不再靠施恩,而是制度保障”

李存孝表示,这意味着华小从此成为国家财政与建设体系的一部分,不再依赖个别政治人物的“恩赐拨款”,也不再担心随时被撤回的风险。
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‘制度化建华小’,让建校从‘求人’转变为国家义务。”

Advertisement

他指出,过去的建校与拨款往往属于一次性特别拨款(Projek Rancangan Khas, PRK)或首相署、财政部的特别资助,有时甚至靠企业CSR项目支持,完全不具制度保障。
“国阵时代确实有个别获批的华小建设案,但那是特例,不是常态。如今,昌明政府把特例变成制度,把恩惠变成公平。”

反驳“无拨款论”:这是制度改革的成果

李存孝针对马华副总会长黄日昇质疑“华教拨款不透明、无法判断分配是否公平”的言论回应说,真正的制度化改革,并不在‘明细表上’,而是在体制内的根本改变。
“过去必须列名的拨款,是因为它不稳定;今天不再列名,是因为它已被纳入长期计划,成为政府自动承担的责任。”

他批评,马华仍停留在旧式思维,以为“看不到名单就等于没有拨款”。
“每年都有少数人散播‘华教零拨款’的谣言,但事实一次又一次击碎他们的指控。”

拨款持续增加 数据胜于谣言

他举例,教育部拨款数据清楚显示华教资金逐年上升:

  • 2022年(国盟政府)半津贴华小维修拨款:RM4657万
  • 2023年(团结政府)增至:RM4770万
  • 2024年:RM4494万 + 特别厕所维修拨款 RM6200万
  • 2025年:RM4780万(华小) + RM500万(华中)

“这些数字说明,昌明政府不是削减,而是持续扩大对华教的投入。”

此外,他补充,财政部与教育部发展拨款中,还包括“Sekolah Angkat MADANI”等项目,为全津贴及半津贴学校提供平等的建设资源。
“未来每一所新校都能依法获得建设资金,而非再靠个人争取。”

“让教育脱离施恩政治,回归公平”

李存孝指出,这种制度化改革的意义,远比一次性的政治拨款更深远。
“教育不该成为政治秀,而应成为公平与理性的制度体现。”
他也呼吁社会必须区分“政府学校”(由政府全额资助管理)与“政府资助半津学校”(由社区管理、政府部分资助)的差别。
“昌明政府正努力弥合这种结构性落差,让半津贴学校也能获得平等建设机会。”

“行动党不求功劳,只求制度长存”

李存孝强调,行动党在团结政府中追求的不是谁得分、谁出名,而是让制度取代施恩政治
“把华小纳入国家发展蓝图,是为了让下一代不必再‘求恩施’,而能在公平体制下安心办学。”

“我们争取的不是一次性的拨款胜利,而是让昌明政府以制度兑现教育平权,让公平与尊重成为国家长期的承诺。”

上一则新闻大马2类型流感病例增加 MMA吁民众提高预防措施
下一侧新闻别再让充电器整天插着 一不小心就可能起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