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2026年经济前景报告》揭示,尽管国人名义收入持续增长,但长年的物价累积涨幅早已侵蚀了购买力,如今100令吉的实际消费价值,还不如十多年前的75令吉,意味着家庭可支配消费力在15年间平均缩水约25%。
报告显示,从2009年至2024年,马来西亚家庭平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5.6%,看似高于同期平均通胀率2.2%,但长期通胀效应已让实际购买力被大幅削弱。换句话说,2024年国人花100令吉购买商品与服务,所能获得的价值仅相当于2010年的75令吉。
食品、住宿成生活成本“涨价引擎”
在主要消费类别中,食品与饮料价格在这15年间平均上涨3.3%,而餐饮及住宿服务的涨幅更高达60%,成为拉高整体生活成本的关键因素。相较之下,通讯与服装价格反而略有下降,显示通胀在不同消费领域间存在显著差异。
报告指出,住房与公用事业依旧是全国家庭支出中占比最高的项目,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最大压力来源。自2009年以来,这类开销(包括租金、贷款、水电与维修费)已占低收入家庭月支出的28%以上,几乎是高收入家庭的两倍(后者约为10.9%)。
“虽然总体通胀率在过去15年平均仅1.8%,但住房与公用事业成本的实际涨幅却高达5.4%,这意味着多数家庭在生活支出上几乎没有调整空间。”
交通支出成必要负担
交通费用依然是国人家庭不可或缺的支出之一,平均占家庭总支出的10%左右。
报告指出,低收入群体在收入提升后通常会增加交通支出,以满足个人出行与生活方式需求;而高收入家庭的交通开销则趋于稳定,不会随收入增长而显著扩大。
收入增长赶不上生活压力
总体而言,虽然国人的名义收入确实上升,但生活成本上涨的速度更快,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持续被侵蚀。不同收入层面对通胀的感受差异巨大,低收入群体承受的压力尤为沉重。
报告总结,这种现象凸显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干预的重要性,政府在设计援助与补贴时,应充分考虑通胀对不同家庭结构与消费类型的影响,确保社会经济发展更具包容性与公平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