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希盟与行动党以“开明改革”的姿态掌权后,马来西亚的政治气候并没有迎来更自由的空气,反而愈发浓厚地弥漫着保守与矛盾的味道。口口声声的“昌明马来西亚”,如今听来更像一个反讽的笑话——明明打着进步的旗号,却步步向极端靠拢。

讽刺的是,在这股愈加窒息的政治氛围中,原本被视为“外围角色”的东马政党,反倒成了许多选民眼中最后的希望。砂拉越的阿邦佐哈里主张包容与多元,沙巴的沙菲益阿达倡导世俗治理,连一向直言不讳的旅游部长张庆信,也曾被视为“说真话、做实事”的罕见人物。对失望透顶的华裔选民来说,他们就像黑夜中闪烁的微光,照出一丝“东马政治或许还能拯救国家”的幻想。

Advertisement

然而,这场幻想,在一杯红酒之下彻底破灭。

一场国际旅游晚宴,因台上有人手握酒杯的画面曝光,立刻被炒作成宗教丑闻。短短数小时内,政客口诛笔伐,媒体推波助澜,舆论汹涌而至。原本应当象征开放与交流的外交活动,硬是被描绘成“信仰污点”。而这位向来敢言的砂拉越部长,最终也不得不在布城的权力机器前低头,公开致歉——这不是个人的退让,而是“东马开明精神”在西马现实面前的投降。

这一杯酒,泼出了三个政治真相。

其一,“开明希盟”的伪装已彻底剥落。
那些曾经以“改革”“包容”“自由”为号召的口号,如今不过成了选票的装饰。希盟与行动党当年以“进步”争取华裔支持,如今却以“顺从”换取马来选票。政权在手,灵魂却早已卖出。

其二,保守主义已全面反扑。
为了政治生存,他们不断后退——教育政策向民族宗教妥协、公共事务被宗教议程主导,连文化活动也要先经过“信仰敏感度”的审查。所谓“昌明”,成了温文版的压抑;所谓“包容”,成了政治正确的假面。

其三,东马的“理性与开明”在西马政治生态中毫无立足之地。
张庆信的低头不过是缩影——无论砂拉越如何多元、沙巴如何包容,一旦踏上布城的地毯,就得向那套古老的政治规矩俯首。东马的清风吹不过宗教与种族的高墙,那些理性与自由的声音,终究会被制度的浓雾吞没。

或许,华裔选民早该明白:东马政治不是救世主,布城也不是可以被改造的天堂。
幻想东风能吹散西马的顽疾,只是一场美梦。现实是——权力的核心仍掌握在同一批人手中,他们不会容许“异音”打乱既有的政治秩序。每一位敢言的“开明者”,要么被边缘化,要么被迫沉默。

那杯引发争议的红酒,象征的不只是风波,而是希望的消散。
开明的理想在酒杯中破碎,理性的声音被宗教与选票稀释。到头来,我们只剩下冷笑与清醒——举起杯,敬那杯被政治污染的酒,也敬那群仍未醒来的理想主义者。

上一则新闻藤条打一下就上法庭?大马教育信任的崩塌
下一侧新闻日本311大地震失踪女童 时隔14年终于找到遗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