槟城某国民型华中两名男教师被控以藤条体罚学生致伤,被援引《刑事法典》第324条(持械伤人)提控,最高刑期可达十年。事件曝光后,社会舆论瞬间撕裂:一方高呼“暴力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该受罚”,另一方则批评“过度执法”,认为教师连最基本的训导权也被掏空。

然而,这起事件并非只是“体罚对错”的辩论,而是一面照见教育系统病态的镜子——它揭露了教师、家长与制度三方之间早已破碎的信任关系,以及教育生态正一步步滑向崩塌的边缘。

Advertisement

必须直言:体罚导致伤害,教师理应承担法律后果,这是现代教育的底线,也是文明社会的共识。任何以“爱之名”的暴力,都不能被合理化。

但问题在于,当法律只剩惩戒,而没有教育的温度,当“依法”成为“惩师”的借口,却没有伴随清晰的训导标准与制度保障,教师便被推上了舆论的审判台。

这起案件的真正悲剧,不仅是一个学生受伤,更是整个教育生态进入“寒蝉期”:老师开始自我审查,不敢批评、不敢训导、不敢碰触任何“敏感行为”,唯恐一纸投诉、一段影片,就让自己身陷囹圄。

教育曾被视为“铁饭碗”,如今却变成“高风险行业”。一名教师只要语气重了点、手势快了点、训诫过激一点,都可能被控上法庭。年轻一代优秀人才还会愿意当老师吗?

当教育的报酬率远低于企业,而法律与舆论风险却高于任何行业,教师队伍的流失是必然的。剩下的,只会是一群疲惫、谨慎、防守的“打工教师”——他们不再有激情,不再敢承担,只求“安静退休”。

如今的教师,教书的时间越来越少,写报告、做记录、拍视频“自保”的时间越来越多。每一次训导,都要有“文字证据”与“影像佐证”。教育的焦点从“启发学生”,变成“保护自己”。

当课堂成了官僚体系的延伸,教育的灵魂便开始枯萎。老师的时间被耗尽在制度的缝隙里,学生的成长也被牺牲在“防范责任”的恐惧中。

更深层的危机,是社会信任的全面崩坏。家长不信任老师,老师不信任制度,学校不信任家长。结果,教师防守、家长投诉、学校应付,教育变成一场“高成本交易”:老师用繁文缛节买安全;家长用补习与家教买安心;学生用成绩换尊重。

教育从“心灵启蒙”沦为“风险管理”。这是教育的信任外部性崩溃——当信任消失,每个人都得付出更多代价去“买回”安全感。

当一个社会陷入投诉文化与公众审判的焦虑中,教师早已成为最容易被消费的替罪羊。十年后,我们会得到怎样的一代?——懂得索取,却不懂承担;精于自保,却不懂尊重。

教师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,但社会也不该让教师在恐惧中教书。当教育者必须时刻提防被拍、被投诉、被审判,教育就不再是育人,而是一场博弈。

或许该被教育的,不只是老师与学生,而是我们整个社会——一个失去了信任,却还妄想培养出“有责任感下一代”的社会。

当教师的职业成了“高风险投资”,当教育被恐惧与防卫包裹,当“爱与纪律”之间失去信任的桥梁,我们必须反问——究竟是谁,让教育从一盏灯,变成一场官司?

上一则新闻阿克马看不见4.2亿令吉 只盯着杯中那点酒精
下一侧新闻东马的开明清风 仍旧吹不过西马的浊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