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旅游局宴会供酒风波”,再次揭开马来西亚政治的脆弱与荒谬。几瓶葡萄酒,本应象征友谊与庆祝,却被演绎成宗教、文化与政治交织的风暴。
事情的起因其实极为单纯。旅游部长张庆信已解释清楚——那场晚宴原本由马来西亚旅游局筹办,后来由业界接手全额赞助,政府没有花一分钱。提供酒类饮品是企业主的决定,与官方无关,也不涉及公帑。按理说,这样的解释足以平息争议。
然而,在马来西亚,“理性”往往敌不过“情绪”。伊党宣传主任、巫青团长以及前巫青团长凯里等人立刻蜂拥而上,要求首相撤换部长,声称此举“亵渎宗教尊严”。他们高喊信仰,却用宗教情绪点燃政治战火,一场本是经济与外交场合的晚宴,硬生生被拉上了“宗教审判台”。
这样的戏码,早已不是第一次上演。宗教议题是马来西亚政治中最廉价、也最高效的燃料。只要提到“酒”或“猪肉”,再无关紧要的小事,都能被放大成信仰危机。政治人物深知这一点——因为煽动群众,比治理国家容易太多。
阿克玛与阿末法德里的发言看似“卫道”,实则是政治操作。选举将近,最容易动员的不是理性,而是愤怒;最能唤起的不是团结,而是敌意。宗教被他们当成舞台上的火把,用来照亮选票,而不是启迪良知。
张庆信的回应虽然语带激动,却切中要害:“如果继续这样挑事,谁还会来马来西亚?”的确,旅游业不是靠道德评判支撑的,而是靠开放、包容与友好的形象。国际投资者和旅客要的是热情与信任,不是被宗教争议困扰的环境。若一个国家能为一杯酒而群起攻之,下一次他们或许就会把合约签在新加坡或曼谷。
更讽刺的是,这场风波的焦点始终围绕“能否供酒”,却鲜少有人提到——那场活动带来了4亿2000万令吉的经济效益。宗教口号盖过了理性讨论,社会再度陷入“谁更虔诚”的政治竞赛。
信仰,本应是人心的净土,如今却被政客拿来当作武器。真正的信徒被迫在操弄之下为权力服务,而那些喊得最响的人,往往与虔诚无关。
回看这场风波,我们看到的不是酒的问题,而是“道德政治”如何吞噬一个多元社会。当宗教被用来制造敌我,当政治沦为煽动情绪的工具,我们离真正的多元与包容,只会越来越远。
更可悲的是,那些政客依旧在国际舞台上自诩“多元共存的典范”,一边高喊团结,一边煽动分裂。虚伪与自我粉饰,已成这个时代最可耻的政治语言。
有人问:为什么几瓶酒能引发全国级风暴?答案其实简单——因为愤怒比真相更具传播力,宗教比理性更容易操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