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“新中式养生”在社交平台掀起热潮,贴有“药食同源”标签的中式养生面包成为年轻族群的新宠,不少人甚至把医院的面包店当作“打卡圣地”。这一现象从北京、天津一路蔓延至扬州、贵州,引发热议。部分中医师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,也有网民调侃:“这不是养生面包,是‘情绪安慰面包’吧。”

医院里的“爆款”面包

在扬州市中医院推出的药膳面包中,“八珍司康”“甘麦大枣包”“七宝美髯包”等成为话题焦点。面包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,首日几千个产品一小时内售罄,医院门口排起长队,成了另类“网红景点”。
院方也趁势推出新品,如“药膳粽子”“祛湿绿豆糕”等,延续“中医养生+烘焙”的创新路线。

Advertisement

随后,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食堂也加入这股风潮,推出融合地方特色的“折耳根面包”;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烘焙店则主打“荷叶消暑包”“黄芪养生包”“麦冬吐司”等新式产品。顾客表示,这些面包味道独特,口感介于中式药膳与西式烘焙之间,“吃起来确实和普通面包不一样”。

同仁堂跨界进商场

与医院系面包不同,北京同仁堂则将“中药+面包”概念带入商圈。旗下“知嘛健康”门店在北京五棵松万达开设烘焙区,售卖包括枸杞牛角包、陈皮苹果酥、蜂蜜黄耆胡萝卜吐司、五红丹麦卷等多款产品,售价介于16至36元之间,走精品路线。

专家提醒:理性看待“药膳面包”

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分析,中式面包爆红的背后,是“药食同源食材+现代烘焙”的跨界创新,既满足了年轻人对新奇口味的追求,也承载了他们对“东方养生”文化的情感认同。

不过,北京三甲医院中医科医生指出,中药讲究个体化与辨证施治,不同体质的人对食材反应差异极大。若商家在缺乏专业指导下随意配方,难以兼顾安全与功效。“消费者可以为了口味、文化或好奇购买,但不要期待它真能治病或调理体质。”

网民看法两极

针对医院药膳面包的热销,网民意见分歧。
支持者认为:“传统中医结合现代烘焙,这样的创新值得鼓励。”
反对者则质疑:“这类面包真有养生功效吗?恐怕更多是心理安慰。”

无论如何,“中式养生面包”的爆红,反映出年轻人对健康、文化与新消费体验的多重追求,也让“养生”以一种更轻松、更时尚的方式进入了日常生活。

上一则新闻轻信“杂货商”男子 华裔女被骗100万令吉
下一侧新闻男子发现妻子出轨 亲手将她正式“交还”情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