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来,猪肉价格节节攀升,消费者怨声载道,矛头直指猪农,甚至认为是他们“黑心抬价”。然而事实远比表面复杂。真正拖垮大马猪肉市场的,并不是猪农,而是非洲猪瘟(ASF)疫情冲击、走私与非法进口猖獗、政府监管乏力三重夹击。

非洲猪瘟阴影:行业陷入恐慌
非洲猪瘟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病毒,至今没有疫苗。一旦传入猪场,几乎全军覆没。今年,雪兰莪已有超过7万头猪遭扑杀,猪农们无不心惊胆战。

Advertisement

走私与非法进口:隐形破口
仅今年,被查获的走私猪肉就达数百吨,而真正流入市场的数量远超官方数据。病毒正是通过这些“暗门”悄然入侵,造成防疫漏洞。

法律≠安全,政策执行不到位
虽然政府早已宣布禁止从ASF疫区进口猪肉,但若执法松懈、监管缺位,再严的禁令也只是空文。砂拉越早早封锁输入并严格把关,但半岛联邦与州政府之间却步调不一,甚至相互推诿。究竟是政治意愿不足,还是利益盘根错节?这是必须追问的问题。

宗教并非借口,政策才是关键
有人将政府对养猪业的不作为归咎于宗教背景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埃及等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同样保留猪肉产业。真正的问题是,高层是否有意愿提供补贴与保障。若政策偏颇,本地养猪业自然长期处于劣势。

价格飙涨的幕后真凶
猪农卖猪给屠宰场,再由中盘商进入市场。但走私与非法进口的猪肉更便宜,中盘商自然趋之若鹜。本地农民在高额防疫成本与随时扑杀的压力下,反而被挤出市场。消费者只看到价格上涨,却不知猪农其实是最大的弱者。

进口猪肉的“隐忧”
如今市场上进口肉占比高,合法与非法都有,看似供应稳定,实则掩盖了本地产能的崩溃。更糟的是,许多餐馆为节省成本改用进口猪肉,消费者渐渐习惯,却不知这正侵蚀本地产业生存空间。进口肉往往腥臊味重、肉质粗劣,与本地新鲜猪肉的清甜口感大相径庭。

若猪农倒下,代价谁来承担?
有人以为可以依赖进口填补空缺,但一旦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或出口国遭疫情冲击,大马恐陷入“无肉可买”的困境。更严重的是,整个与养猪业相关的产业链——屠宰、运输、饲料、兽医——将随之崩溃,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消失。届时,餐桌文化改变,粮食安全彻底受制于外国。

政府必须立即作为

  • 坚决禁止来自ASF疫区的猪肉输入,并加大边境巡查,封堵走私管道。
  • 每批进口肉必须经过严格检测,防止“纸面安全”。
  • 跨部门协作,建立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,杜绝推诿。
  • 为本地猪农提供贷款、保险与防疫基金,避免他们在扑杀后陷入绝境。
  • 提高公众认知,让消费者理解猪肉涨价背后的真正原因,支持本地养猪业。

守住最后的防线
非洲猪瘟不是单纯的动物疫情,而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经济稳定的危机。今天若不堵住漏洞,明天遭殃的不只是猪农,而是所有消费者。

猪肉不是奢侈品,而是千万家庭的餐桌必需。真正的问题,不是“猪农是否黑心”,而是——政府是否有决心守住最后一道防线,保护本地产业与国家粮食安全。

上一则新闻杨祖强难逃8年监禁 曾背靠国盟终究身陷囹圄
下一侧新闻男持刀街头随机砍人 3人中刀倒地包括2女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