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一则社会新闻,引起了不少讨论:一位将近三十岁的台湾女子,拥有不错的学历,却长期没有固定工作,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沉迷于电玩,吃穿住行完全依靠年迈七旬的父母支撑。

据报道,这名女子在高职毕业后并未继续升学,仅短暂工作了一年半,便辞职在家,至今已十余年未曾就业。家人再三劝说无果,父亲甚至无奈表示:“我就养到我进棺材,以后的事她自己看着办。”这一番话,让不少网友感到唏嘘。

Advertisement

这类现象其实并非个案。在社会上,许多年轻人看似受过良好教育,知识层面不俗,但在独立与责任上却始终依赖父母,不愿或不敢真正走出庇护圈。过去,“啃老”一词带有明显的贬义,指的是成年的子女闲散无为,完全靠父母供养。然而随着社会环境变化,啃老模式也出现新形态——不只是直接伸手要钱,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消耗父母的晚年资源。

大马一些年轻夫妻虽然成家,却将孩子全权交由老人照顾,自己忙于工作、社交,甚至频繁出游,过得像“伪单身”。也有人向父母借用养老金作为创业基金或房屋首付,口口声声说是“为家庭投资”,但忽略了此时其实更应该考虑如何回馈双亲,而非继续依赖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许多父母甘于牺牲,把金钱与精力继续投入到子女身上,仍旧像过去那样养育“大孩子”。他们往往心疼年轻一代面对高房价与沉重生活压力,于是宁愿动用自己晚年的保障。可一旦子女的“投资”失败,父母可能就失去了安稳养老的根基。

因此,对父母而言,最重要的是保留属于自己的底气。无论多疼爱孩子,都不能把所有资产一次性交出去。只有在身体健康、经济独立的前提下,父母才能真正给予子女持续的支持。若把积蓄、房产过早转移出去,晚年很可能陷入被动,甚至丧失基本的生活保障。理性规划养老金、立下清晰的遗嘱,都是必要的自我保护。

对子女来说,也该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找到平衡。短时间依靠父母或许是现实的无奈,但若长年如此,终将削弱自身成长与生存能力。真正的成熟,不是无限索取,而是在父母给予的支持中学会承担责任,把父母的爱当作动力,而非提款机。

所谓“新型啃老”,已不再只是子女懒惰或父母溺爱的简单对立,而是社会压力、家庭文化与个人选择交织下的复杂现实。唯有父母重视自我保障、子女勇于承担责任,家庭亲情才能保持纯粹,不会被金钱与责任的失衡消磨殆尽。

上一则新闻指男方家从未道歉 《消失的她》原型女主角渴望自由
下一侧新闻亲手勒死同龄妻子 华裔男被控一级谋杀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