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宁波一名年仅21岁的女子,长达5年几乎“谈厕色变”,因为她每次如厕都有可能突然晕倒,短则十多分钟,长则半小时,最终确诊为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。
据《长江日报》报道,这名李姓女子自16岁起便反复出现如厕昏厥。一开始她以为只是偶发状况,但情况逐渐恶化,一个月总会发作一两次。上课去厕所会晕、逛街找洗手间会晕,就连在家里也不敢独自进厕所。
进入职场后,她更是小心翼翼。害怕在厕所晕倒麻烦同事,每次有尿意时都强忍到午休。但越憋尿,刺激越强烈,一旦放松,眩晕就立刻袭来。她曾在公司厕所昏迷20多分钟,被同事发现时倒在地上,她说:“同事扶我起来时,我都不敢看他们,觉得自己很像个麻烦,上个厕所都要拖累别人。”
五年来,她辗转妇科、泌尿科、神经内科求医,却始终查不出病因。为了防止跌伤,她甚至在马桶旁放了塑料凳,“怕晕倒时能先靠着,不至于直接摔在地上”。家人形容她晕过去时脸色惨白、毫无反应,每次都担心她醒不过来。
直到半年前,她因体检发现心率过缓,被转介至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律失常门诊。沈姓副主任仔细翻阅她厚厚一叠检查单,发现她平日血压和心率均偏低,结合病史,初步判断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。
医生解释,人类有两套神经调节心跳与血压:交感神经负责让心跳加快、维持血压稳定;迷走神经则让心率放慢、血压下降。李女的迷走神经过度敏感,一旦受到憋尿或疼痛等刺激,就会“反应过头”,让心跳和血压瞬间掉到极低值,导致昏厥。
进一步的直立倾斜试验证实了诊断。随后,医生为她实施微创手术:通过大腿血管送入导管直达心脏,锁定过度活跃的神经,再用射频能量进行精准调节。
手术完成后,她的心跳从每分钟54次回升到90次,血压也稳定在正常范围,终于摆脱了“厕所噩梦”。
医生提醒,这类疾病其实并不罕见,全球约一半的晕厥病例都与之相关,尤其年轻人应提高警觉。如果反复出现类似症状,应及时进行专业检查,有些患者甚至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彻底解决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