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民众在得知汽油降价6仙后,立刻涌上网“感谢”政府,不少领袖也透过媒体强调,在全球经济不稳的情况下还能降油价,甚至宣称“每人平均获得约200令吉补贴”,企图营造政府有能力、值得感激的形象。
第一,兑现承诺的“迟到”。
首相安华在2022年曾放话“今天胜选,明天立刻降油价”,如今执政34个月才象征性降6仙。虽然有网民调侃“迟到总比不到好”,降价总比涨价强,但这点只是勉强的安慰。
第二,降价背后的限制。
- 仅限马来西亚公民。
- 仅限前300公升。
不同用车族群补贴方案各异:私家车享有每公升1.99令吉的优惠;电召车、物流或商用车则适用其他机制,油价往往超过每公升2令吉。换算下来,一辆摩哆若每月添油40公升,仅省下约2.4令吉;一般车主若刚好用满300公升,也不过省下18令吉。对多数人来说,这个差额微不足道。反而部分用私家车维持小生意的车主,若油耗超过300公升,就得支付每公升2.60令吉,比以前可能更吃力。
第三,补贴本来就在。
政府强调,按国际油价计算,本应是每公升2.60令吉,如今调降至1.99令吉,意味着每公升补贴61仙。但人民早已长期享受补贴,心理上只会对“新降的6仙”有感,不会把整体补贴当作恩惠。
第四,片面比较。
政府宣传时拿马来西亚油价对比其他国家,突出“便宜”,却刻意避开汶莱等产油国的案例。讽刺的是,当年在野的希盟就批评过这种手法,并保证执政后能立刻降得更低,如今再用同一套逻辑,自然很难服众。
第五,补贴来源是国库。
在过往的论调中,希盟支持者就说过:“补贴并非政客掏腰包,而是全民税收。”如今,若人民对区区6仙降幅不领情,正是延续当年这番说法——无需感谢政府,而该感谢所有纳税人。
第六,前景并不乐观。
第二财长已公开表示无法保证油价会长期维持,未来补贴可能缩减,价格随时回升。与此同时,鸡蛋补贴被取消,销售与服务税(SST)上调,个人所得税也有调整。这些措施看似“降一处、补另一处”,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。
至于部分支持者仍喜欢用“一马发展公司债务”作为解释,在经济与金融领域却被视为笑话。国债2018年是6860亿,如今已飙升至1.3兆,相比之下,一马公司的债务规模微不足道,且其相关资产价值不低。所谓“一马公司搞垮国家经济”,更像是“政治话术”而非经济事实。
整体而言,这次油价下调6仙更像是政治姿态,远不足以改善人民生活负担,甚至可能在补贴与税收的再分配下,让大众感受不到真正的实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