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银行气候变化知识平台数据显示,马来西亚在“未来最大单日降雨重现期”指标中居全球首位,意味着未来极端暴雨事件将更频繁,随之而来的土崩、闪电水灾和雨水渗漏等问题将更为严峻。
建筑病理学专家指出,过去数年,我国频频遭遇风暴、水灾,甚至是龙卷风等罕见极端气候,已对建筑安全与维护行业敲响警钟。他强调,虽然《1974年街道、排水及建筑物法令》第85条文与《2013年分层管理法令》第21条文对建筑安全与维护已有强制性规定,但在气候变化的威胁下,建筑物的“韧性”——即抵御气候破坏的能力——已成为全球建筑界的核心议题。
防范水灾的具体措施
专家建议民众加强日常预防,以降低灾害风险,包括:
- 定期清理排水沟、雨水导管与河道,避免堵塞。
- 扩大排水设施容量,以承受极端降雨。
- 将电器等易受潮设备搬至高处或安全区域。
- 避免在高风险地带使用木材、天然石材等易受潮建材。
- 安装雨水收集装置,延缓洪水冲击排水系统。
- 减少砍伐森林,加强城市与乡区绿化。
- 在低洼建筑加装防水闸门、废水管止回阀,防止洪水倒灌。
若已发生渗漏,他提醒应在24小时内利用吹风机、除湿机等设备迅速干燥,所有可能孳生霉菌的材料必须丢弃。小规模霉菌可自行佩戴防护装备清理,但大规模感染则必须依照 ANSI IICRC 520 标准进行专业修复。他强调,湿度控制才是抑制霉菌的根本方法。
风害与建筑安全
气候变迁也将改变风场结构:整体平均风速或许下降,但风暴强度与阵风却会增强,雷击亦更频繁。马来西亚近年来已出现罕见的龙卷风与水龙卷,例如 2019 年槟城丹绒道光的水龙卷及 2025 年雪兰莪适耕庄的龙卷风,均造成重大损失。
城市环境加剧风害的两个因素尤其明显:
- 峡谷效应:高楼林立使风流被迫加速,破坏力更强。
- 热岛效应:车辆与空调热气上升,引发强风卷入市区。
此外,工业与车辆废气导致雨水酸化,加快水泥屋顶、金属外墙的劣化,增加安全隐患。
建议与展望
他呼吁政府与业主加强屋顶与外墙的定期检查,避免坠落事故。他举例,美国、香港与新加坡已强制推行外墙安全检测,我国尤其是都市地区也应纳入类似规定。同时,业主可通过加装紧固件、夹具和系固系统提升抗风性能。
沿海地区发展快速,但研究预测,到 2050 年,玻璃市、吉打、槟城、霹雳、森美兰、登嘉楼、彭亨、吉兰丹及砂拉越部分土地或将低于海平面。填海与红树林保护是重要手段,但我国在落实方面仍显不足。
他总结,若不加快执行与监管,未来极端气候带来的风险将不仅是财产损失,更可能威胁生命与国家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