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2026年国家财政预算案》将于10月10日公布。多名经济学家预测,政府有可能在产业和税收政策上推出重大调整,其中包括落实“先建后售”制度、落实碳税细节,以及扩大健康相关税收范围。
产业领域:或落实“先建后售”
银河证券国际经济学家纳兹米在一份预算案前瞻报告中指出,近期“烂尾楼”问题频频引起社会关注。为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,政府很可能在新预算案中推动强制发展商“先建后售”(build-then-sell),逐步取代现行的“先售后建”(sell-then-build)模式。
他也补充,政府或会引入“先租后买”(rent-to-own)机制,让购屋者能以更低门槛、更灵活的方式置业。此方案允许买家先租赁房屋,并在租期结束时以约定价格购入,同时将部分租金计入购房款,对首次置业者及贷款困难群体尤其有利。
税制改革:碳税与健康税
在税务层面,纳兹米认为,政府近年已完成大部分财政改革,2026年预算案不太可能引入全新的大规模税种,但会对部分政策作出微调。
其中,去年已在2025年预算案中提到的碳税,预计将在今年的预算案中公布详细实施方案。随着燃油及电费津贴改革逐步落实,纳兹米认为现在是落实碳税的合适时机。
此外,已在实施中的糖税也可能延伸至更广范围。所谓“健康税”预计将进一步涵盖香烟、电子烟及酒精类产品,以改善公共健康并增加财政收入。
总体而言,2026年预算案或将重点放在强化购屋者保障、落实环保相关税制,以及扩大健康导向型税收,既回应当前民生痛点,也为国家财政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