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马来西亚,成绩最顶尖的学生却无法进入自己最渴望的大学科系,已不再是新鲜事。面对这种局面,通常只剩两种选择:一种是无奈接受安排,把心愿放在一边,就算只得到名单末端的科系,也只能勉强就读;另一种则是另寻出路,转向国外发展。
过去十多年里,类似的例子层出不穷。2012年,怡保一名考生在全国高级学校文凭(STPM)中取得满分,被誉为全国最佳生之一,却被派往砂拉越修读并非志愿的工程系。2014年,一名女学生在中学和STPM都考获满分,依次申请医学、牙医和药剂,但全部遭拒,最后只获准入读护理系。2016年,槟城另一位满分考生,原本信心满满申请会计,结果前九个志愿全部落空,只能到沙巴大学分校读国际金融。
这些故事一再重演,名字换了,情节依旧。许多状元只能流着泪不断上诉,然而最终仍要接受不属于他们梦想的安排。如今,他们的生活如何发展,外界已无从得知。
另一条道路是离开大马,寻找更公平的机会。2008年,一名来自单亲家庭的女状元,所有科目都拿下最高分,却进不了马大医科,最后选择接受新加坡政府奖学金,到国立大学医学系就读。当年与她同班的多名同学,也因不满国内大学学额分配,集体转往新加坡继续深造。
这种情况在当时曾引起强烈不满。2011年,公共服务局奖学金分配混乱,时任马华教育局主任魏家祥公开批评制度粗糙,甚至警告如果继续下去,国阵迟早倒台。结果数年后,他的话成真。然而,制度是否真的被深刻检讨?
更具讽刺的是,当年还在野时,张念群曾为状元发声,强调奖学金比例的不公。可是在她进入执政团队之后,却换了说法,声称“若再增加医科名额,对医生市场并非好事”。这样的转变,正好映照了从批判到妥协的现实,也让人感叹状元悲歌仍未画上句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