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美国对中国商品施压征收高关税的5个月里,中国出口依旧保持强劲,贸易顺差飙升至创纪录的1.2兆美元(约5兆零400亿令吉)。
尽管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提高,中国企业仍积极开拓新市场:8月对印度的出口创新高,对非洲出口有望刷新年度纪录,对东南亚的贸易更已超过疫情时期的峰值。
这种出口全线增长,引起多国担忧。各国政府在“保护本国产业”与“避免激怒北京”之间进退两难。毕竟,中国已是全球超过一半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。
各国反击压力升高
目前,唯有墨西哥率先行动,对中国汽车、零组件及钢铁等产品加征最高50%关税。但更多国家已在考虑反制:
- 印度:近几周收到约50份反倾销调查申请,锁定来自中国与越南的进口商品。
- 印尼:贸易部长公开表态将严查中国低价商品涌入,因网传中国商家计划以80美分(约3.36令吉)低价倾销牛仔裤和衬衫,引发本地业者抗议。
不过,多数国家仍谨慎观望。正在与美国进行关税谈判的经济体,不愿同时挑起另一场与中国的贸易战,反而在美国关税加压之际,给了北京一定喘息空间。
龙洲经讯(Gavekal Research)副主任贝多尔分析,各国没有立刻采取激烈行动,可能是为了保留与中国的关税筹码,以便在与美国的谈判桌上作为交换条件。
拉扯与博弈
在拉美市场,中国电商平台 Temu 自1月以来月活跃用户暴增143%,促使智利、厄瓜多尔对低价进口商品征收新费用;巴西虽一度威胁强硬反击,却在今年夏天为比亚迪提供免关税窗口期,换取时间来提升本地产能。
南非贸易部长则建议与其征惩罚性关税,不如争取更多中国投资。北京也通过外交斡旋防止局势升级。例如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峰会上呼吁共同反对保护主义,中国商务部更警告墨西哥“慎重行事”,暗示若加码关税将引来对等报复。
与此同时,美国总统特朗普则向北约盟国施压,要求对中国商品加征最高100%关税,并指控中国支持俄罗斯。分析认为,如果美国成功拉拢盟友,将使北京在国内房地产低迷、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承受更大压力。
出口背后的隐忧
尽管出口逆势增长,中国制造商并未因此获益丰厚。今年前七个月,工业企业利润仍下滑1.7%。在政府“反内卷”政策推动下,厂商为扩大销量不断削减产能、降价竞争,结果加剧国内通缩压力,可能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长的一次通缩周期。
出口热潮也可能削弱北京推动消费与经济转型的努力。中共将在数周后召开关键会议,相关政策文件备受关注。
对北京而言,这些风险或许在可承受范围内。习近平预计将在韩国峰会期间与特朗普会晤,意在展现中国并非依赖美国消费者,从而在谈判中增加筹码。两国目前仍在磋商潜在贸易协议,而145%高额关税也暂时被暂停90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