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年前,来到马来西亚投资的中国商人多以大型企业为主,涉及交通建设、科技等领域,其中不少是国企或大型私人集团,项目规模庞大。
随着时间推移,中型商人也陆续进入市场,投资范围扩展到餐饮、运输、教育、幼教、旅游、文化等领域。中国人经营的超市、幼儿园、餐馆等在马来西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不少到访吉隆坡或亚庇的中国游客,甚至觉得像是在国内旅游。
这种现象背后,是人口与竞争力的对比。中国拥有超过13亿人口,而马来西亚仅有三千多万人口,其中华裔约七百多万。庞大的人口基数造就了更强的竞争氛围,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设立公司时,如果雇用本地华裔,往往会因工作文化差异产生摩擦。
在中国的职场文化中,“内卷”已成为常态。所谓“卷”,是在有限资源下不断加码,学习、加班、削价竞争几乎无处不在,结果投入越来越多,却未必有等比例的收获。企业强调客户至上,员工随时待命,长期加班,薪酬福利有限,同事间竞争激烈,公司政策频繁调整以应对市场变化。
而在马来西亚,华人工作文化则不同。受英国殖民历史影响,本地社会强调制度化与多元平衡。员工讲究固定的午餐时间,加班应有报酬,周末尽量不工作,与同事间更重视人际互动,常见聚餐、运动或旅行。若感到工作环境造成内耗,不少人会选择辞职转职。
当这两种工作文化在同一市场相遇时,更“拼”的一方往往在竞争中占优。近期,中国摄影团队借助免签政策进入马来西亚,承接婚纱摄影与商业拍摄。其优势在于服务迅速、作品精美、价格低廉,迅速吸引大批客户,导致本地摄影业者的生意受挤压。虽然这类商业活动违反免签条规,但现象已实际存在。
今天是摄影行业受到冲击,未来可能是餐饮、幼儿园、补习中心、运输、零售等领域。中国企业的强势竞争力,正逐步影响马来西亚本地市场。
整体来看,马来西亚华人在本地环境中已属相对竞争力较强的群体,但与中国同行相比仍显不足。尤其是新一代华裔更注重生活品质与身心平衡,不愿为工作牺牲一切;而中国职场文化强调企业发展优先,员工往往以牺牲健康与生活质量为代价,换取更高薪酬与更快晋升。
这种差异,正持续重塑马中之间的商业格局与产业竞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