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一名仅出生237天的男婴,因先天性心脏病不幸离世。父母悲痛之余,决定将他的遗体捐赠给杭州医学院,用于儿童疾病研究,让他以“大体老师”的身份,在医学教育中延续短暂而宝贵的一生。

据中媒报道,这名小男婴取名“小喜乐”,出生于1月18日,被确诊患有罕见的“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”心脏病。自降生以来,他几乎一直与病床为伴,这种疾病会阻碍肺部净化后的血液回流心脏,导致呼吸困难、反复肺炎,严重时甚至引发心衰。

Advertisement

浙江大学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回忆,小喜乐虽然经历无数次急救,却总能露出微笑看着医护,“像是用笑容给大家打气”。然而,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后,他仍因术后并发症反复恶化。上周五(12日)下午,他最终因肺出血和严重低氧血症离世,抢救无效。

父母原计划捐出孩子的器官,但因器官已严重衰竭,无法用于移植,最终决定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。16日,杭州医学院为小喜乐举行简朴而庄重的告别仪式,现场放着他最爱的玩具小熊,以及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。

母亲在信中写道:“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,怎么舍得放弃你?一次次把你推上手术台、送进ICU,不知道你会不会怨我。拔管5分钟后你就走了,我幻想过很多次,却没想到会这么难受。妈妈还是决定捐出你的遗体,希望你不要怪我。妈妈也登记了遗体捐献,我们会一直在一起。和你这一别,真的好远,要等妈妈走完这一生才能再见你……”

在医学界,遗体捐赠者被尊称为“大体老师”。这些遗体经过特殊处理后,可为200至300名医学生提供解剖实践,帮助他们直观理解人体结构与病理变化。杭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负责人介绍,教学过程中有严格的伦理规范:遗体需在-30℃冷冻保存,解剖课前师生集体默哀,课后会重新缝合并集体火化。部分学校还设立“双盲制度”,禁止查询捐赠者信息,但允许家属在观察室见证教学过程。

小喜乐虽短暂来过,却以另一种方式点亮了未来医学之路。

上一则新闻女星豪华寿宴曝光 贵妇名媛全到齐
下一侧新闻安华政府预告2026财案 将有“不会令人失望”的好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