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项研究揭示,马来西亚相当大部分国人在退休后不到五年,就会花光雇员公积金(EPF)储蓄。更严峻的是,许多退休人士不得不在年老时重返职场,不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,而是为了维持基本开销。
这项研究由证券监督委员会(SC)属下的资本市场研究所(ICMR)进行,并在《2025年打造财务安全》报告中公布。资深研究员娜蒂拉依布拉欣指出,这并非理论推演,而是当下真实存在的困境,数以千万计的大马退休人士在短短几年内耗尽积蓄,被迫寻找额外收入维持生计。
中产群体的困境
报告虚构了一位名为“艾美”(Amy)的角色,以折射出许多退休人士的真实处境,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。艾美勤奋工作,对自己的公积金储蓄充满信心,但在55岁退休后,仅取用几次便发现账户资金已耗尽,最终只能无奈回到职场。
娜蒂拉强调,如果财务策略真的要提升生活质量,就必须纳入人生中的不确定因素,并兼顾个人之间的差异。
打造退休财务的“双阶段”模式
报告建议,国人应采取“双阶段”模式来应对退休后的财务风险,即 奠定基础 与 逐步升华。
在基础阶段,重点是确保最低限度的保障,例如透过雇员公积金局或“i-Saraan”等安全、低成本的储蓄管道积累基本资金。这笔基础储蓄是无论收入高低都必须具备的。
当收入增加后,才进入“升华”阶段,透过更多元的投资来增加退休储备,例如单位信托、交易所交易基金(ETF)等,甚至在具备资本与能力时考虑更复杂的投资工具。
提醒:别因“钱少”而放弃储蓄
报告也警告,退休规划的关键在于 尽早开始、保持自律,而非等到资金充裕才着手。娜蒂拉强调,千万不要因金额有限而放弃储蓄,更要远离所谓“快速致富”的投资骗局。
“再小的储蓄,也能成为未来生活的保障。重要的是建立习惯,越早越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