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马来西亚的政治舞台上,一个熟悉的画面不断重演:政客们在公众面前慷慨激昂,竭力放大对手的缺失,却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道理——当一根手指指向别人时,剩下的三根其实正对着自己。这个比喻,道出了当下政治的通病:批评容易,自省却难。
政治的本质,是治理与服务。人民之所以赋予权力,是希望政治人物能解决问题、推动改革,而不是沉迷在无休止的攻讦中。然而现实往往相反——许多政治人物一旦换了角色,便也换了脑袋。在野时他们痛批的政策,执政后却继续沿用;选举时喊得震天响的承诺,掌权后却悄然淡忘。前后矛盾的态度,正折射出一种缺乏原则与反思的政治文化,而这种文化在大马政坛早已司空见惯。
民主制度需要批评与监督,否则权力极易滥用。但若批评只是作为政治工具,而不伴随自我检讨,那批评本身就失去了道德分量,甚至沦为虚伪的表演。遗憾的是,在本地政坛,“监督”常常只是挂在嘴上的口号,真正的自省却无处可寻。
在资讯爆炸与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,政客们的言行几乎无处遁形。虚假的承诺与空洞的口号,最终必然被现实击碎。人民或许一时会被言辞迷惑,但时间会给出答案,选票就是最直接的裁决。近年的政权更替已证明,人民不再容忍言行不一与反复无常,遗憾的是,仍有不少政治人物低估了选民的清醒与判断。
真正值得尊敬的政治人物,应在指责他人之前先问自己:我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?我是否真的比对方更好?缺乏这种自省,批评只会显得空洞无力,甚至反而暴露虚伪。
今日的政治生态,充斥着相互指责,却缺乏反思;充满口水战,却少有务实改革。归根结底,政治的价值不在于谁喊得最响,而在于谁做得最实。人民期待的,不是争吵与诋毁,而是实实在在的改革与前进。唯有政治人物愿意直面自己、勇于自省,民主才不会沦为骂战的舞台,而能成为全体国民追求更好未来的共同事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