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录取的争议年年上演,六十年来始终未解,如今收拾这个“历史包袱”,责任自然落在现任政府肩上。

值得肯定的是,安华政府已迈出第一步:确保 STPM 考获满分 4.0 的理科生,能进入前三志愿的科系。虽说距离“完美公平”还有差距,但这至少是个正向的开始。

Advertisement

然而,另一边厢,国立大学直收制度(Direct Intake)或马大的 SATU 管道,却被扣上“金钱至上”的污名。讽刺的是,最早批评的魏家祥别忘了,SATU 制度在 2017 年就已推行,而他当时正是内阁部长。

SATU直收:利与弊?

国立大学有两条管道:

  • UPU:政府津贴学费 90%,学生只需承担 10%,属基本保障。
  • SATU:收费较高,但并不会挤占 UPU 的名额。例如,马大中文系 UPU 配额是 50 个,不因 SATU 招 10 人而减少,依旧是 50 个。

很多人质问,政府为何不直接增加 UPU 名额?理论上可行,但现实却有限制:若会计系给 85 个名额,第 86 人必然追问“为何不能再加”;若扩至 120,第 121 人又会不满。这场“数字无止境”的博弈,没有简单答案。

SATU的意义

  • 对学生:SATU 提供“第二次机会”。学费虽比 UPU 高,但仍比私立大学低得多(法律系、会计系四年约 8 万令吉),对中产家庭仍属可承受范围。
  • 对大学:SATU 额外学费能补充经费,用于提升校园设施与学术资源。

因此,这是一种“双赢”。不少华裔学生错失热门科系机会(其实不少土著 4.0 学生也一样),SATU 就成了他们的后路。若 SATU 取消,UPU 名额不会增加,真正失去机会的,正是这些学生。

SATU 并不完美,但它至少为学生开了一扇门。与其一味攻击,不如从学生利益和教育公平出发思考:倘若关掉这条管道,真正的输家,究竟是谁?

上一则新闻自闭症早期信号曝光 6个月大就能看出端倪
下一侧新闻大马政客最强“技能” 说别人很快,忘自己更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