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来越多研究显示,塑胶微粒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从食物到饮用水,再到空气中都可检测到它们的踪迹。这些肉眼难以察觉的颗粒,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威胁,包括慢性发炎、免疫系统异常、失智,甚至增加癌症风险。
台湾胸腔暨重症专科医师黄轩指出,日常饮食与生活习惯,是民众减少塑胶微粒摄取的关键。他提醒,应避免用塑胶瓶长期装水,也不要用塑胶餐盒直接加热食物,更要减少食用贝类等容易累积环境污染的海鲜,例如牡蛎、蛤蜊和淡菜。
Advertisement
黄轩在脸书分享了六大防护方法,帮助大众降低塑胶微粒的摄入量:
- 少喝瓶装水
研究发现,瓶装水里的塑胶微粒浓度远高于自来水。他建议改用玻璃瓶、不锈钢瓶,或安装滤水系统,尽量减少瓶装水依赖。 - 慎选婴儿餐具
实验显示,塑胶奶瓶在高温冲泡配方奶时,会释放出大量微粒。他推荐家长选择玻璃或矽胶材质的奶瓶与儿童餐具。 - 加热避免用塑胶容器
微波炉加热塑胶餐盒,会让塑胶微粒大量释出。黄轩建议使用陶瓷或玻璃容器存放与加热食物。 - 注意茶包材质
部分尼龙或PET材质的“高级茶包”,冲泡时可能释放数百万颗微粒。他建议喝散装茶叶或使用无漂白纸质茶包。 - 减少食用贝类
贝类会直接过滤与累积海水中的塑胶微粒,因此风险最高。黄轩建议少吃或选择较低污染的鱼类替代。 - 安装滤水系统
自来水也可能含有微量塑胶颗粒,透过活性碳滤芯或逆渗透(RO)系统,可大幅降低摄入风险。
黄轩最后强调,完全避免塑胶微粒几乎不可能,但透过日常选择与习惯调整,可以有效降低暴露,守护身体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