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在小红书上流传一则求职帖文,一位50岁的硕士学历求职者,拥有科技领域专长,正努力寻找一份工作。但在留言区迎来的,却不是机会与鼓励,而是现实的冷语。有人直言:“别说50岁了,现在40岁要找工作都已经很难。”还有人补上一刀:“到了这个年纪,除非有人脉,否则连面试机会都难有。”
在AI迅猛发展、产业快速更替的当下,离职已不再只是年轻人的选择。越来越多中年人被迫离开熟悉岗位,面对前途的迷惘。那句“中年离职,还有未来吗?”映射的不只是个人焦虑,更折射出社会与职场对年龄的偏见。
许多招聘启事中,“35岁以下”已成为不言自明的门槛。简历上若写着40岁以上,即便资历丰富、业绩亮眼,也常被冷冷放置一旁。中国电影《逆行人生》里,程序员高志垒被裁员后转行当外卖员,在一次应征中,管理层看到他1978年的出生年份时,震惊不已,以为秘书弄错了,以为他是“98年生”。
年龄歧视往往不是赤裸拒绝,而是以客套话包装:“你资历太深了”“担心你难适应环境”“我们需要学习力更强的年轻人”。看似礼貌,却筑起一道无形的墙,把中年人挡在门外。曾经宝贵的“经验”,在某些雇主眼里却成了负担;他们更愿意要能接受低薪、加班且学习快速的年轻人。
于是,中年人陷入尴尬:过去的资历如今成了“过时”。他们焦虑未来,怀疑自己是否还有机会。然而,这并非中年人的“专利”。AI和自动化正快速侵蚀高重复性的岗位,企业在人力成本与效率间权衡,年轻人也可能随时被裁,只是当年轻人失业,社会会说“他们还年轻,有机会重来”;而中年人失业,则被认为“过了最佳年纪”。这赤裸的双重标准,让中年危机显得格外残酷。
但年龄大并不代表无用,经验也绝非累赘。中年人在长期历练中,早已养成冷静、稳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,这是AI无法模拟的价值,也是许多关键岗位仍然需要的特质。关键在于,如何让这些优势被市场看见。中年人必须重新定义自己,不再依赖过去的光环,而是展现愿意学习的姿态:掌握新工具、提升数据与语言能力、善用AI提升效率。唯有与时俱进,经验才会被重新赋值。
中年离职确实残酷,但离职不等于失去未来。年龄不应成为禁锢前途的铁门。社会该重新审视经验的价值,企业该放下对年纪的偏见,而中年人更要勇敢卸下旧有框架,开拓新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