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年前一筒羽毛球售价还在80多元(约48令吉),如今却飙到140元(约84令吉),让爱好者直呼“打不起球”。有球友甚至感叹,羽毛球这几年的涨幅比黄金还猛,而背后的推手之一,竟然是猪肉。

据《海报新闻》报道,羽毛球曾经被视为“平民耗材”,如今却成了让人心疼的钱坑。球友们无奈之下,只能把用过的球捡起来修修补补再上场。

Advertisement

叁才体育总经理黄瑞华透露,过去3年自家品牌羽毛球价格普遍涨超50%,2025年比赛用球甚至涨了近70%。最大成本就是羽毛,占比高达六到七成,“现在采购毛片得‘抢’,鹅毛的价格几乎和鹅肉本身持平”。

更雪上加霜的是,鹅鸭出栏周期缩短,毛质下滑明显。“以前一只鹅能产两只球的毛,现在要两只鹅的毛才勉强做一只球。”

数据显示,安徽无为羽毛羽绒产业园的高档毛片,从2023年的每根0.4元(约0.24令吉)涨到2025年的0.85元(约0.51令吉),翻了一倍多。不少中小厂商拿不到足够羽毛,只能被迫减产,供不应求进一步推高价格。

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姜文来分析,鹅鸭羽毛涨价背后的逻辑,其实是猪肉拖累。2024年生猪价格大跌,菜市场里猪肉比鸭肉还便宜,每斤差价超过3元(约1令吉80仙),导致养殖户纷纷转养生猪,鹅鸭存栏骤减,羽毛自然紧缺。

羽毛球的关键原料就是鹅鸭翎毛,一只成年鹅最多只有14片符合比赛标准,而一筒12只球就要十多只鹅的毛。全国家禽存栏量2024年底比上一年减少了3亿只,降幅达4.5%,直接压缩了原料供应。

要获得优质羽毛,必须延长养殖周期,例如灰鹅要养120天,但现在大多数养殖户选择35天出栏的白羽肉鸭,根本产不出好毛。姜文来建议,行业应建立羽毛需求预警机制,让养殖户提前了解市场需求,避免一窝蜂转产。

他举例,黑龙江通过补贴和全产业链模式,鼓励农户饲养优质毛用鹅,并设立羽毛储备库,确保供需平衡。

达睿咨询创始人马继华则认为,短期内可以推行“分级用球”,专业赛事继续使用纯鹅毛球,业余场合改用“鹅毛+合成”混纺球,能节省约三成成本。长期来看,行业还需研发“仿生羽毛材料”,预计两三年内有望量产,同时推动养殖标准化,让厂商与养殖场签订长期协议,按品质定价,逐步稳定市场。

在此之前,羽毛球爱好者恐怕还得忍痛多掏腰包,“惜毛如金”将成为常态。

上一则新闻大马房产专家揭“乱象” 住户非法扩建还开辟菜园
下一侧新闻男子遭撞夹困车底 消防员救出已身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