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来西亚华人的精神,一直扎根于“实干不懈”。先辈自中国南来,不论是谋生打拼还是处世为人,都依靠双手与毅力一步步开创未来。这种精神告诉我们,成功绝非靠空谈获得,而是凭脚踏实地的努力换来。正如广府话所说:“唔系得个讲字”,财富、人脉与地位,从来不是说出来的,而是干出来的。
历史早已给过警示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士族名流沉溺“清谈”,口头文章多,却无意于政务,终致国力空虚,国家灭亡。王羲之曾直言:“虚谈废务,浮文妨要”,提醒世人勿迷恋虚华而荒废正事。后人更总结为“清谈误国”。顾炎武如此批评,邓小平则在1992年提出“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”,成为凝聚人心的八字真言。
然而,回望我国现代历程,是否又落入了“空谈”之窠臼?1991年,敦马哈迪医生提出“2020宏愿”,誓言要在2020年让大马迈入先进国之列。结果三十年过去,我们依然是发展中国家,宏愿只能草草收场。之后,“高收入国”的愿景也被提出,但喊口号远多于改革实践。人民薪资增长有限,令吉却屡创新低,反倒映照出政策执行上的软弱与失误。
至于口号与爱国歌曲,从“团结和谐”(Muhibah Muhibah)、《辉煌条纹》(Jalur Gemilang),到“安宁的马来西亚”(Sejahtera Malaysia),再到《昌明大马:独立精神》(MADANI: Jiwa Merdeka),琳琅满目却难以真正凝聚人心。原因很简单:人民要看到行动,而不是空洞口号。若无实干,再美的口号也只能流于形式。
正因如此,坊间流行的讽刺缩写 “NATO”(No Action, Talk Only),正好形容那些只会喊口号、不见作为的领导人。它揭示了一种普遍的民怨:人民要的不是“说”,而是“做”。
真正的领导人,不在于能制造多少表面声势或口号,而在于能否交出具体的成果,长久地让人民记得并受惠。唯有摒弃空谈,落实实干,国家才能稳步兴邦,人民才能真正相信未来。
要问:马来西亚要走向昌明,靠的是口号,还是脚踏实地的改革?答案不言而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