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来西亚不同族群对“爱国”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。对一些人来说,爱国是一种责任,是必须落实的行动;而对另一些人而言,爱国更像是一种精神状态,可以通过实际贡献来体现。
华社普遍认为,爱国的核心在于“实质贡献”。一名努力工作的员工,按时纳税推动国家经济;一名运动员,刻苦训练在国际赛场上夺冠,让国旗与国歌在海外奏响;或是国民团结互助、守望相助,这些都是具体的爱国表现。在这种语境下,没有“不爱国”的行为,只有“还在努力体现爱国”的过程。
相反,许多马来人倾向于“形式上的爱国”。在他们的观念里,爱国需要被清楚展现出来:国庆月必须挂国旗,唱国歌要立正敬礼,汽车车身插上国旗,甚至用国旗图案点缀衣着。这类外在仪式被视为爱国的重要体现。
问题并非出在差异本身,而是当各自的理解被强加于他人时,就会引发矛盾。华社强调的是“集体性贡献”,认为推动经济发展、确保廉洁政府、让国家在国际舞台扬名才是真正的爱国;而形式主义者则以“是否展示爱国”为标准,认为不挂国旗、不正视国旗就是不爱国。于是,前者容易对“不出力”的群体产生偏见,而后者则把“不展示”解读为背叛国家象征。
更复杂的是,部分华人因对政策失望选择移居海外,甚至在祖籍国与马来西亚发生摩擦时仍对祖籍国怀有感情,这种态度更让形式主义者无法接受,认为这是“不忠”。
归根结底,华社往往把“政府”视为国家的核心,因此是否挂国旗往往取决于对政府的满意度;而在多数马来人心中,国旗凌驾于政府之上,是不可触碰的国家象征。
当这两种爱国观缺乏共识时,便容易加深族群之间的误解与裂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