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美国,约有 2500万名20岁以上的成年人正受高胆固醇困扰。有人认为问题源自饮食中的胆固醇,有人则归因于遗传。健康网站 Eating Well 指出,错误资讯广泛流传,让许多人在努力控制胆固醇时无所适从。为此,网站采访多位营养师,总结出 六大常见迷思,并提供科学管理与改善心脏健康的方法。
迷思一:必须完全避免含胆固醇食物
不少人一旦确诊高胆固醇,就立刻戒掉鸡蛋等高胆固醇食物。事实上,新研究显示,饮食胆固醇对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影响有限,真正更危险的是 饱和脂肪与反式脂肪。
营养师玛丽莎·贝克建议,减少肥肉与全脂乳制品的摄取,同时多吃坚果、种子、酪梨及深海鱼类等对心脏有益的不饱和脂肪。
迷思二:靠饮食就能治好高胆固醇
调整饮食固然有帮助,但营养师派翠西亚·柯莱莎提醒,仅靠饮食很难彻底改善。胆固醇水平还会受到睡眠、压力、运动甚至遗传等多重因素影响。因此,除了饮食控制,还应逐步改善睡眠质量、培养规律运动习惯,并学习压力管理技巧。
迷思三:必须戒掉所有脂肪
许多人以为脂肪是高胆固醇的罪魁祸首,干脆“一刀切”。营养师卡莉·哈特强调,这是误区:坏的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,但不饱和脂肪反而能降低风险。
不饱和脂肪有抗发炎作用,能提升“好胆固醇”HDL,降低“坏胆固醇”LDL,进而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。日常饮食不必完全无脂,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脂肪来源。
迷思四:高胆固醇有明显症状
大多数高胆固醇患者没有任何症状。只有极端情况才可能出现眼睑黄斑瘤或皮下脂肪堆积。换言之,定期体检才是发现问题的唯一可靠方式。
迷思五:只有胖人才会胆固醇高
体型并非唯一决定因素。营养师曼迪·威利格指出,瘦的人一样可能胆固醇过高,原因可能与遗传、家族病史或饮食习惯相关。
因此,不论体型,每位20岁以上成年人都应每五年至少检测一次胆固醇;若有糖尿病或心脏病家族史,则建议每年检测。
迷思六:年轻人无需担心胆固醇
营养师亚历珊卓·哈迪提醒,高胆固醇不分年龄,儿童与青少年同样可能受影响。数据显示,美国约有7%的6至19岁族群胆固醇偏高。
她建议家长应及早培养孩子的健康习惯:多吃高纤食物,少吃高糖与高脂,鼓励运动,如跑步、跳床、加入运动队,都能有效提升“好胆固醇”HDL。
高胆固醇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而是饮食、生活习惯、遗传等多重作用的结果。真正的关键在于:
- 少吃饱和与反式脂肪
- 增加不饱和脂肪与高纤维摄取
- 保持规律运动与良好睡眠
- 定期体检
唯有多管齐下,才能真正降低风险,守护心脏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