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在8月31日国庆日推出“慈悯基本援助金”(SARA),让符合资格的人民领取一次性100令吉。表面上,这是“与民同在”的象征,却也凸显出鲜明的矛盾:舞台上是昂贵的庆典烟火,台下却是全民为100令吉斤斤计较的现实。
援助的意义:实际与象征
消费者协会联合会(FOMCA)评价说,若善用这笔援助,确实能在日常生活中节省一些开支。但更多时候,这100令吉的价值并不在于“能买多少东西”,而在于它象征着政府与人民共同面对高昂生活成本的姿态。换句话说,精神意义大于实际效益。
问题在于,这笔钱并非“随用随领”,反而附带繁复限制:
- 支付受限:必须通过特定系统使用。
- 地点受限:仅能在全国4500家指定商店消费,对偏远乡区几乎无助。
- 商品受限:即使进了店,还得挑选标记商品,增加时间成本。
- 时间受限:使用期限仅到12月31日,逾期无效。
- 金额有限:100令吉远不足以覆盖基本温饱。
对不在意这笔钱的人而言,满是限制只会徒增抱怨;对真正需要的人来说,限制反而让援助大打折扣。想象一位住在偏远地区的低收入户,无法在巴刹买新鲜便宜的鱼菜,只能去指定超市购买经过层层加价的商品,100令吉很快就消失殆尽。
国庆的两难叙事
与“挂国旗风波”一样,这项援助反映出政策与现实的落差。前者让人质疑:爱国心能否用罚单丈量?后者则让人困惑:象征性的补助能否真正缓解生活压力?
两件事看似无关,却都折射同一个问题——政府习惯在国庆日制造形式上的叙事,却难以回应人民的真实困境。
温度与力度缺一不可
国庆日不仅是仪式,更像是一场“国家与社会关系”的年度检视。象征性的政策需要温度,但更需要力度。国旗若成了执法工具,就失去了凝聚人心的意义;援助若只是节日里的象征,也难以让家庭在账单前得到真正的喘息。
真正的爱国,不在口号或象征,而在于让人民能在没有恐惧的日子里,把国旗自豪地挂起;也在于让更多家庭,不必为区区100令吉斤斤计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