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《城市翻新法案》原定于本届国会进行二读,但最终展延至10月再辩论表决。然而,法案虽暂缓,争议并未平息,反而成为社会与政坛持续关注的焦点。
不少声音担忧,法案实施后,原屋主所获回迁单位是否能在面积、停车位、管理费等条件上与原有房屋等值;房贷合约是否受到影响;施工期间的临时安置及租金补贴由谁承担;甚至担心原有社区可能因此被迫迁移,失去原有的社会结构。
倪可敏:10大原则保障屋主权益
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回应称,法案坚持“土地权益不变、旧屋换新屋”等10大核心原则,确保原屋主的利益不受侵害。
这些保障包括:
- 居民享有继续在同一社区居住的权利;
- 新房面积与配置将优于原有单位,例如原本500平方尺一房一卫,将获分配最少750平方尺、三房两卫的新单位;
- 赔偿以现行市价计算,而非购屋时价格;
- 项目必须分阶段、有秩序进行,发展商不得随意拆除民宅;
- 居民有权知悉翻新进展;
- 原屋主在等待新房建成期间,可选择获得发展商补贴的租金安置。
他进一步说明,若原屋房贷为30万令吉,即使重建后单位市值升至50万,贷款依旧维持在30万,屋主无需额外承担。至于管理费,将由居民联合管理委员会(JMB)共同协商决定,费用高低取决于设施配置,若仅设泳池、健身房则费用偏低,若增加桑拿、按摩浴缸或宠物托管等,则会相应提高。政府也保留干预权力,若收费不合理,可通过中央执行委员会介入调解。
两大修订:同意门槛与族群结构
倪可敏同时透露,法案将在两方面作出修改:
- 同意门槛统一提升至80% —— 过去楼龄超过30年的建筑需75%同意,30年以下需80%,如今统一标准,确保更多屋主意愿被尊重。
- 维持社区族群架构 —— 避免因翻新导致族群比例失衡,确保原有社区特色不被破坏。
他强调,法案第19(1)及19(3)条文已清楚写明,只有在至少获得80%屋主同意后,屋主与发展商才可透过中央执行委员会展开谈判,并非强制拆迁。
“换句话说,80%只是启动谈判的前提,若达不到这个门槛,任何项目都无法推进。”
这意味着,2025年《城市翻新法案》不仅是政策革新,也是一场考验政府如何平衡发展与保障居民权益的重大政治试金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