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来西亚即将在8月31日迎来独立68周年纪念,这也是安华担任首相后的第三个国庆。然而,本应象征团结的国旗,却因一连串“倒挂风波”与“设计出错”成为争议焦点,在政客推波助澜下被上升到“叛国”与“不敬元首”的层面。风波背后折射出的,不仅是社会撕裂的现状,更揭露了“团结政府”先天的脆弱与领导上的无力。

安华上任时,以“团结”作为治国核心,承诺要抚平族群裂痕,推动国家改革。但三年过去,社会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:族群与宗教议题愈加敏感,改革动力停滞不前,政治妥协高于公共利益。“团结政府”自成立之初就是矛盾产物——希盟与国阵、行动党与巫统等昔日宿敌临时结盟,靠权力平衡维系,而非共同愿景。当涉及固打制、马来人特权或伊斯兰政策时,政府多半选择回避,缺乏政治魄力。大学预科班录取配额风波便是明证,政策矛盾暴露了当权者只懂得安抚,却不敢触碰结构性不公。

Advertisement

经济表现同样令人失望。安华曾被誉为“最佳财长”,许下振兴经济的承诺,但老百姓感受到的却是物价飙升与生活成本日益沉重。鸡蛋、白米价格不稳与供应短缺成为民怨焦点;工资停滞使中产阶层被边缘化。补贴重组政策更是“先闻其害,未见其利”,柴油、汽油、电费与食油津贴调整引发广泛不满,而公务员臃肿、国企低效、财团垄断等结构难题几乎未见突破。所谓的“经济转型蓝图”,迄今仍被视为雷声大雨点小。

更严重的是反贪问题上的双重标准。安华高举廉政大旗,强调要肃清腐败,但司法处理却漏洞百出。前朝高官与商界巨贾纷纷面对审讯,但对盟友却往往宽纵。副首相阿末扎希的贪污案撤销,震惊全国;涉及在朝人士的丑闻,不是迟缓推进,就是不了了之。这种选择性反贪,容易被视为政治斗争工具,而非司法独立。若反贪失去公信力,安华的“改革政府”就丧失道德基础。

国庆日应是团结全国的时刻,而非政客操弄的舞台。68年后的今天,国庆的意义不只是追忆独立,更是提醒人民:团结与民主需要持续监督与实践。对安华而言,这正是关键节点。人民的耐心正在消耗,口号与模糊承诺已无法再取代具体成果。

如果安华真要证明“团结政府”不是权宜之计,就必须在未来两年内交出可检验的成绩单:包括经济转型、教育公平、制度透明与反贪清廉等核心改革。唯有明确而实质的行动,才能恢复民众信任,重塑政府的合法性。反之,若继续拖延与妥协,“团结政府”的倒计时,也许早已在无声中开始。

上一则新闻柔佛昔加末再发生地震 民众清晨被震醒
下一侧新闻摊贩失礼“丢大马的脸” 外国游客踩雷求退款被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