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来西亚华人社会,曾经因庞大的政党、社团及宗亲组织而展现强大的凝聚力与影响力。无论是守护母语教育、推动经济议题,还是透过校友会、宗乡会维系情感,华团一度成为华社自强与团结的中坚力量。然而,走到今日,这些组织正面临一连串的危机:分裂频仍、权力内耗、新旧断层,昔日的繁荣景象逐渐褪色。
政党恶斗:半世纪未解的宿命
华社的分裂,首先反映在政治版图。马华与行动党长达半个世纪的对立,早已超越政策辩论,而演变为情绪与标签的攻防战。每逢涉及华社的公共议题,双方不是携手争取,而是互相指责、抢功、甩锅。结果是声音虽大,却缺乏实际成效,社群内部逐渐习惯于“各说各话”,陷入内斗式的循环。
这种长期的敌对氛围,也逐渐蔓延至基层,成为社团与组织滋生内耗的文化土壤。
华团困局:兄弟变仇人
宗亲会与乡团曾是华社最稳固的根基,既承载乡情血缘,也串联资源与网络。然而近年却频频传出争权风波:
- 有的领袖不愿交棒,修改章程或安插代理人延续掌控;
- 有的另起炉灶成立平行组织,让社团陷入合法性争议;
- 卸任者明退暗控,新旧交替形同虚设。
更讽刺的是,一些原本小范围可化解的矛盾,往往被搬上社交媒体公审,一场饭局就能解决的误会,却在群组里演变成“公开开战”。
在活动层面,本应齐心协力的庆典或晚会,却常因“谁主导、谁站C位”引发内讧。活动一散,人心四分五裂。再加上“万年会长”现象普遍,权力固守在少数人手中,新人没有晋升空间,更无从谈起参与热情。社团逐渐僵化,失去生命力。
年轻人何以冷感?
不少长辈感叹年轻人“不愿加入、不愿奉献”,但现实是:问题并不在年轻人,而在社团本身。
今天的年轻世代,所处的环境与压力早已不同。他们渴望的是效率、价值与成长,而不是冗长会议、形式化应酬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看不到参与的意义:
- 精神层面:缺乏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;
- 现实层面:没有经济回报,仅靠热情难以维系。
当年轻人看到的只是派系斗争、效率低落、话语稍有偏差就被解读为“站边”,自然选择敬而远之。
真正的“年轻化”,要放手
社团若要吸引新生代,不是口头说要年轻化,而是必须真正“放权”。例如:
- 让年轻人主导一场节庆活动或运动比赛;
- 放手让他们设计流程、邀请表演、安排细节;
- 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协调、沟通、应对突发情况。
这种参与不仅能培养软实力,也能让年轻人找到归属感。长辈也应放下“要稳、要体面”的框架,学会尊重不同的做事风格。年轻人不是来推翻传统,而是用新方式延续与发展。
更理想的是,在交接过程中提早物色接班人,确保文件账目透明交接,让组织运行更有秩序与前景。
唤回华社的集体荣光
华团的多元与活力,本是华社的骄傲。但若持续沉溺于内斗,再多的会馆宗亲组织,也不过是“表面热闹,实则分裂”。真正的危机不是矛盾本身,而是大家已经习惯了矛盾。
一个健康的社团,不该只看会员人数与资产多少,而在于是否能让老中青三代同心协力、共享欢乐与成长。
我衷心期盼,未来能看到更多年轻人接力,主导就职典礼、节日庆典、运动比赛、甚至读书会或麻将局,让社团成为他们发挥所长与寻找归属的平台。
否则,我们终将只能怀念往昔的辉煌名字,却再也唤不回那份属于华社的集体荣耀。唯有让新血真正加入、主导、发光,华社的声音才会一代接一代,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响亮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