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反诈骗联盟最新发布的《2025年马来西亚诈骗现状》报告揭示,大马民众在社交媒体诈骗的防范上仍存在巨大漏洞,其中微信、TikTok与Instagram被点名为最难及时识别骗局的平台。尤其是在微信上,有多达20%的用户需要超过一天时间才能意识到自己遭遇诈骗。
年轻人、高学历族群成新目标
报告指出,诈骗分子在套取资金时,仍以银行转账为首选(占55%),其次是电子钱包(22%),导致资金追讨难度极高。尽管64%的受害者会向银行举报,但最终仅有13%能够追回损失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千禧一代与高学历人群意外成为诈骗的主要目标。报告显示,教育程度与自信心并不足以形成有效防护,反而可能因过度自信而忽视骗局陷阱。
去年损失高达401亿 每人平均三天遭遇一次骗局
诈骗已蔓延至家庭层面。五分之一的大马父母认为,其7至17岁的孩子曾是诈骗受害者,显示犯罪分子正将触角伸向未成年人。
数据显示,2024年大马因诈骗造成的损失高达401亿令吉,平均每人每三天就会成为诈骗目标。除了金钱损失,62%受害者坦言承受心理压力,47%更表示心理健康受到中度或严重冲击;15%的家庭因诈骗而加剧紧张关系,14%甚至因此背上额外债务。
防骗信心与实际成效脱节
联盟指出,大马社会正面临“预防悖论”:尽管74%的成年人自信能够识别骗局,但整体受害率仍居高不下。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在受害者心目中评价最高,但大众普遍认为政府在应对诈骗问题上的措施仍有明显不足。
呼吁全面介入与精准防范
联盟呼吁政策制定者与教育工作者立即采取更系统的干预,包括在学校和社会层面加强防骗课程,并针对不同平台的安全漏洞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,以遏止诈骗问题继续恶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