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部长陆兆福宣布,从10月1日起,所有重型商用车辆必须安装限速器,否则不得进入大道。这项措施看似强硬,有人甚至形容是对交通事故宣战的重要一步。但问题在于,如果执法积弊未除,再好的政策也只会停留在纸面,最终反而成了对守法者的惩罚。
现实很讽刺。就连最显而易见的违规问题——如前挡风玻璃贴上厚得像“黑镜”的隔热膜——执法单位都长期无能为力。任何人只要在红绿灯前稍微观察,就能轻易发现多辆车辆公然违规,却依然年年通过验车、天天在路上行驶。既然连这种肉眼可见的违法现象都管不住,又凭什么让人相信你能有效监管看不见的限速器?如果法律只停留在条文和布告里,而不能真正落实到路上,它的作用就只是在折腾那些乖乖守规矩的车主。
更不公平的是,当新规一旦推行,最先中招的往往是小型业者与循规蹈矩的司机。他们得自掏腰包安装设备、申请认证、准备文件,不照办就不能上路。反观那些习惯打擦边球的大公司,却总能找到“搞掂”的方法:靠关系、弄假认证,甚至干脆无视规定继续上路,反正也没多少执法单位会拦查。最后,真正被罚的是守法者,真正逍遥的反而是违法者。
如果制度无法保障公平,那么任何新法律都只是制造新的不公。久而久之,守法的人会发现自己只是在承担额外成本,却得不到应有保障,而投机取巧的人反而畅行无阻。这不仅打击了守法者的积极性,更会逐渐侵蚀整个社会的法治精神。
没有人反对提升交通安全,也没有人希望再看到悲剧发生。但政府不能把解决问题的代价转嫁到老实人的身上。不要让小业者为执法不力买单,不要把无法执行到位的政策当成“政绩装饰”,更不要把人民当成实验对象,一条接一条地尝试,出了问题就推给“人民不配合”,却从不反思制度哪里出了漏洞。
与其急着推出新条例,不如先把现有的法律落实到位。连隔热膜这种小事都长期处理不了,谈限速器只会显得空洞。否则,新政策不是在解决问题,而只是加重守法者的不公平负担。